PC版

京腔京韵演绎老北京故事

来源:廊坊传媒网 2020-11-23 10:32:17

图为李相岿在《龙须沟》中饰演的赵大爷。

记者 张甜歌

“寿面寿桃和寿酒,寿席寿状与寿轴,老街坊老亲戚还有老朋友,老寿星童颜鹤发乐悠悠……四世同堂全托了您的洪福。”11月17日,一场以众演员合唱单弦牌子曲开场的北京曲剧《四世同堂》,在廊坊壹佰剧院精彩上演。地道的京腔和着快板,夹杂着浓浓的京味儿扑面而来,整场剧目再现了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后,小羊圈胡同里祁老人大寿时,日本人突然打进来,表面和睦的胡同变得风云四起的场景。

来自北京市曲剧团演员精湛的演技与古朴的现场道具完美结合,情节跌宕起伏,曲调高低变换,一幕幕情节扣人心弦,使观众沉浸其中。“《四世同堂》中我饰演的是祁老人,这次来廊坊演出我们带来了四部长年活跃在京津冀地区各大舞台的经典剧目,分别是《四世同堂》《骆驼祥子》《龙须沟》和《烟壶》。北京曲剧作为京味文化的代表,我们应该加强京津冀地区的文化惠民、交流活动,争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北京曲剧的艺术魅力。”演出前,北京市曲剧团著名演员李相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今年41岁的李相岿,2004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北京曲剧表演专业,曾在多部北京曲剧中饰演不同的重要角色。2012年,李相岿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最佳新人奖。李相岿主演的北京曲剧《骆驼祥子》,2014年入选第四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2016年入围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2019年又在第四届黄河流域戏曲红梅大赛获二等奖。

据李相岿介绍,北京曲剧最早是由以魏喜奎为代表的一代曲艺名家创演的新兴剧种,主要由单弦牌子曲及北方民间曲调发展而来,唱腔中杂糅了演唱、大鼓、单弦、琴书、评剧乃至京剧等诸多腔调,形成了一种新的通俗易懂的戏曲表演风格,原称曲艺剧。1952年,经老舍先生提议,改用单弦牌子曲的统一音乐风格,确定了北京曲剧以北京地方戏为发展方向的京腔京韵基调,一个新的剧种——曲剧就此诞生,填补了北京历史上没有地方戏的空白。1959年,为区别于河南地方戏“曲剧”,经北京市文化局批准,正式定名为北京曲剧。“老舍先生是北京曲剧的奠基者和缔造者,可以说没有老舍先生身体力行地推动,就没有今天的北京曲剧。”李相岿说。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北京曲剧的特点就是好听、好看、好玩。”李相岿说,作为一个历史不足百年的新兴剧种,北京曲剧在剧目生产、艺术质量和社会影响上始终探索着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北京曲剧在表演上区别于传统戏曲的程式化,更贴近于现实主义风格,有故事,有情节,男女老少都能看得懂;在创作上尤以演绎清代和近、现代老北京的人和事著称;其唱腔婉转动听、旋律优美、吐字清晰,具有浓郁的京腔京味儿。

“去年我看了你们的表演,非常喜欢。欢迎你们再次来到廊坊。”几日前,有网友在李相岿的个人抖音号上留言,表达对北京曲剧的热爱。“今年是我们第三次来廊坊演出,连续3年的巡演,从观众的掌声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廊坊人民对北京曲剧的热爱程度越来越深。每次演出结束,很多观众都是恋恋不舍地离开剧场。”李相岿高兴地说。

几十年的戏曲功底以及丰富的演出经验,让李相岿既能够演好七八十岁的祁老人,又能演好五六十岁的聂小轩、年轻力壮的祥子……提及北京市曲剧团的人才培养,李相岿介绍了他们的人才计划。近年来,北京市曲剧团不仅在原创剧目上下功夫,还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在推出《林则徐在北京》《王致和》等代表性剧目的同时,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提高后备青年人才整体水平,并积极引进优秀艺术人才,充实到演员、导演、编剧等岗位。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复排北京曲剧的经典保留剧目,以加强对京味文化的保护,同时推出一系列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李相岿对北京曲剧未来的发展及传承充满信心。

编辑:朱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