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甜歌
钳海强在制作中。
【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古老的大运河穿境而过,这便是香河县。近日,香河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列入廊坊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一件还未完工的榫卯结构搭建、门窗可开启、银色琉璃瓦的金银细工滕王阁模型摆放在车间,令人叹为观止。金银细工制品耗时长、用料贵,且工艺复杂、涉及面广,非常考验手艺人对传统技艺的理解和掌握。“这个滕王阁模型长、高各1.6米、宽1.2米,是运用金银细工的花丝镶嵌等手法和古建模型等多项传统技艺按比例放大,投入200公斤白银制作。”香河县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钳海强已经制作5年,预计明年完工。】
宫廷手技 艺术传承
我国金银器制作工艺起源于商周,是从传统青铜器浇铸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到东汉时期,掐丝、累丝、炸珠、焊接、镶嵌等精细工艺大体完备,经唐至清1000多年的发展,工艺更臻完善。金银器制作工艺中精细制作工艺简称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此项技艺既继承了南派实镶錾花工艺,又融合了北派的花丝技艺。“元明清时代,金银细工制品是皇家礼品和日常用品;上世纪,金银细工制品是我国的出口创汇产品,而今成为人们高雅生活品质的象征。”据钳海强介绍,金银细工制品因其原材料优异的延展性,可薄至蝉翼、细至毫发,成品分为首饰类、陈列类和实用类。
1977年,北京平谷刘家河发现的商晚期金臂钏和金耳环,就是较早的金银细工作品。公元1153年金中都建立,金银工艺开始兴盛;明清时期,宫廷将全国的能工巧匠集中起来,设置少府监、造办处,专为皇家制作金银制品,使金银制作技艺成为宫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金银细工技艺的艺人生活穷困潦倒,很多人放弃了手中的技艺,另谋生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传统手工艺,对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进行重点扶持和保护。在金银短缺的情况下,拿出一些作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的原材料进行保护性生产,使技艺迎来又一个春天。”钳海强感慨到。
耳濡目染 深爱技艺
“我从小在祖父和父亲的启发下接触金银细工技艺,对这个行当非常感兴趣。初中毕业后,正式开始跟父亲学习金银细工。”据钳海强回忆,学习技艺之初,父亲钳德对他要求很严格,作品稍有差池就要重新做,钳海强付出的努力比一般的师兄弟要多得多。钳德总是告诉徒弟们,手艺人是艰辛的,就像著名山水画家李可染所说:从事艺术要有苦行僧精神,要甘于寂寞。
工匠精神就是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满足客户需求,我们经常要设计新造型的摆件,在制作新造型的过程,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有时一个步骤要做上十几次、几十次才能达到效果。”钳海强说,由于长年累月地低头工作,他的颈椎、腰椎早落下了病根。
“为什么艺术品一定要用手工做,而不是用机器。因为只有用手工做的艺术品,才有它的生命力和灵魂。每一个匠人制作时,都要把设计人所要表达的精神和灵魂注入作品中,让作品活起来。”三十几年来,钳海强经过不懈努力,掌握了金银细工的制作工序,并坚守着自己的传统手艺。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打造一个0.5至1.0公分的花丝工艺耳环,也要3天时间。1996年,钳海强成立了以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为核心的公司,致力将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发扬光大。
传承技艺 传播文化
一块金、银,经匠人巧妙构思,反复制作,幻化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要经过掐、填、粘、堆、垒、编、织、焊八大工艺流程,而每种工艺细分起来又是千变万化。孔雀开屏、九龙壁、喜鹊登枝……走进钳海强的作品展览室,展架上的作品造型上轻与重、疏与密相呼应,装饰上点面结合、疏密搭配,典雅华贵。据钳海强介绍,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我们国家在文化艺术生活方面和手工艺水准的晴雨表。它华丽而不失庄重、夺目而不失稳健、惟妙惟肖的背后表现出来的是艺术经典、是文化的根基。作为非遗项目的它,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学术上都是传统文化的鲜活教材。古代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原品都是国家级的文物,大都珍藏在国家级博物馆。
目前大多数花丝厂的产品都以金银饰品和金银器皿摆件为主,而钳海强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计等艺术手段,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造诣,专注于金银细工技艺的传承和创新,独辟蹊径,产品全部镂空。2016年,在第二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上,钳海强参展的作品“蒜瓶”被主办方作为宣传画册封面采用。钳海强制作的花丝摆件“四君子广口瓶”被业内专家誉为当代国内金银细工技艺的高精制作。连年来,钳海强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的作品,多次获得金银奖。
“金银细工制品对学艺人的体力和智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拥有一定体力和智力的人,也至少要学上两三年才能上手。”钳海强认为,金银细工的市场前景很好,现在缺乏的就是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认可,一旦遇到真正喜欢的人,一定能够有所建树。近年来,钳海强广招徒工,言传身教带出了多名技术工人;建立专业工厂,使制作技艺有好的学习环境;开办培训班,以师带徒的方式对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进行传承和保护;参加各种非遗展演活动,展示各种精品,让更多的群众了解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他表示,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
编辑:朱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