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越
小刻刀、勾线笔、丸棒、尖头软头笔、各种颜色的马海毛和色粉,制作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一块块肤色的软陶泥,经过她的巧手揉、捏、压等方法塑造,跃然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软陶人偶。
她就是软陶泥塑爱好者张伟男,廊坊开发区第七幼儿园美术老师。
各式各样造型逼真的娃娃,外表颜色鲜明,表情生动,表现出作者熟练的技艺与细腻的表现力,这些作品都出自张伟男之手。
制作这种娃娃的原料开始摸起来硬硬的,经过揉搓,摸起来就软软的了,乍一看像是橡皮泥,其实它是软陶泥。软陶并不是陶,而是一种人工的低温聚合黏土,又叫“彩陶”,也称“烧烤黏土”。从外形上看,这种黏土类似橡皮泥,而在烘烤之前的玩法也与橡皮泥有接近的地方。这种材料最适合用来制作手工娃娃。张伟男说:“它的性能比橡皮泥优越很多,颜色丰富,延展性好,可塑性强,而且烧制简单。”
张伟男自从今年初考上廊坊开发区的美术教师后,就开始在家里进行一些小的创作。开始是做一些泥塑小娃娃,后来发现在做细节这方面,泥塑不如软陶,于是改做软陶人偶。张伟男大学期间学艺术设计专业,有着美术功底的她上手很快,加上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手工制作软陶技术。
想要制作一个比例协调、表情到位的软陶塑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完成一款软陶作品需要揉泥、造型、塑形、烘烤和上色。每一次捏制也是一次创作和思考的过程。
张伟男介绍,软陶娃娃的五官是创作的关键部分,需要细心和耐心。为勾勒好喜怒哀乐的五官表情,她常常上网看视频学习,还经常自己对着镜子做出各种表情动作进行观察。
“每一个娃娃都有自己的灵魂和性格,所以塑型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手艺越好的人,表情神态就会越丰富,头部重量就会越轻,站立的稳定性就越好。”说着,张伟男拿起一个娃娃头部说,这是我开始制作的娃娃,这个娃娃头围比例就不太好,而且是实心的,重量较大,现在制作的娃娃头部中间加了一个泡沫球,就不会头重脚轻了。
张伟男介绍,人偶头部主要材质是比利时进口软陶,经过配色,塑型,最后烤制形成的,眼睛可以转动,由玻璃制成,玩偶的头发是用马海毛粘在手工制作的头皮上,经过发型设计再佩戴到每个娃娃的头上,可以随时切换发型。人偶身体是日本进口素体,搭配一些手工缝制的衣服和鞋子,一个可爱的娃娃就诞生了。
“完成一个软陶人偶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经过烤箱的烧制,软陶人偶就变得坚硬,可以长久保存。”张伟男说,开始烤制失败率很高,焦了裂了是常有的事,要拿捏好温度和时间。
张伟男说:“目前,我在北京参加过三次软陶人偶的展览,里面都是一些手艺人,一起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作品,也会有很多人来排队挑选自己心仪的手工制品。”
张伟男把自己手工制作方面的创意运也运用到幼儿园环境创造设计方面。“希望把幼儿园打造成一个温馨、美丽、充满童趣和艺术风格的乐园,展示老师们的心灵手巧。”她说,待幼儿园正式开园后,会让孩子们也参与到环境创造设计中来,让孩子们感受手工制作的魅力,与环境进行对话,增加孩子们的小主人翁意识。
编辑:朱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