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杰
①图为宋辽边界古地道分布示意图。
②图为今日拒马河源头。
出大城县城向西行驶10公里,有一村名郭王只堡。这里绿树掩映古村落,沟渠纵横满阡陌;进村先闻书声琅琅,举目俱是宽街红墙。
郭王只堡吸引人们的是村名。
先说说“堡”。郭王只堡的“堡”读bao。村落正中间有一个高出一两米方方正正的区域,四周分别是北大街、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当地人把大街称作当街。这四条当街横平竖直,中间区域南北约三百米,东西约六十米。这是当年“堡”的遗址。这个区域中间一条东西胡同把遗址分成两部分。古堡遗址西侧和南侧早年是两个坑塘。
这个堡建于什么年代,又是何人所建?
通过查阅资料,专家初步认定郭王只堡起始时间该是北宋真宗太平兴国年间。
打开现代地图,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城县城往西依次排列着四个“堡”:郭王只堡、大堡、吕公堡、议论堡。其中郭王只堡、大堡在大城境内,吕公堡、议论堡在沧州市任丘境内。议论堡读bu,是扩大版的堡。这四个堡基本在一条线上。这明显是一条防线!需要这一条防线的只有北宋。道理很简单,设立这条防线的先决条件是国家处于守势时期,并且这条线距离边界很近。
在对待割据政权北汉问题上,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的政策值得玩味。双方彼此攻防,多次发生激战。在与北汉交战的过程中,宋太祖不急于直接消灭北汉,而是通过焚掠、徙民等方式进行经济打击。宋太宗赵光义接过他哥哥的班后就简单多了,他派兵灭了北汉。在剿灭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之后,北宋就直面对上了另一个大国辽。宋太宗亲自率兵打到幽州的高粱河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西直门,结果宋朝大军竟兵败如山倒。赵光义直接挨了一箭,坐驴车逃走。双方打了十几年,边境基本固定在白沟河、拒马河一线,大致是今天的大清河一线。从文安、大城两县划出五百户居民归保定军(今文安县新镇镇)管辖。郭王只堡估计是这一时期划归保定军管辖的。
失去燕云十六州,宋朝在防御上无险可守。一旦拒马河拒马不成,辽国铁骑在大平原上真是一泻千里,汴梁城首当其冲。对北宋来讲,河北的防御变得迫在眉睫。范仲淹曾说:“国家御戎之计,在北为大。”包拯曾说:“河北者,国家根本之地,存亡系焉。”
出于为主分忧,宰相宋琪向太宗提出两个设防方案:一是掘开黄河大堤,让河水漫灌河北,使之成为一片泽国,可以延缓契丹铁骑的进攻。二是放弃北方部分领土,在河北沧州、定州与太行山脉之间修建长城。宋太宗予以否决开河之意:“若乃决大河,筑长城,徒以示弱,为后代笑。”
这时,河北守将何承矩实施水长城工程。最终,北宋建成西起西塘泊,东至黑龙港泥沽海口,全长近千里,绵亘七座军州的水长城。水长城沿途汇集河流19条,淀泊30个。其全线分为了8个区段,设置堡垒26座,军铺125个,还有战舰100余艘巡警。
郭王只堡该是这时的堡垒工程。
看一看郭王只堡的由来。
按照朝廷的工程预算,每个堡垒工程投入工时一万三千个,这在人烟稀少的北部地区是一个大工程。可以想象,百十个厢兵在郭王只堡这个工地展开施工会战,他们在堡西北侧和东南侧各挖深达一丈有余,宽数十仗的深坑用于取土和防御。该堡建成后就移交给了宋军驻防。平时每堡驻军一都。都是宋朝的军事编制,相当于现在部队连的编制,员额一百人。由都头副都头率领。战时可能加强到一营,营是都的上级编制,五都为一营。营的长官为指挥使副指挥使。
该堡建成后应该有一个名称。翻阅资料发现,“只”姓从元朝才出现,是蒙古人汉化的产物。推测北宋灭亡后该地区相继成为金朝和元朝的领地,堡失去了防御功能。有蒙古人的姓者来此定居,政府就登记为只堡。再后来只姓从该村离开,又有王氏到此定居。于是在原村名前又加了一个姓氏,村名就成了王只堡。
再后来就有明确文字记载了。明朝洪武年间,有郭氏三兄弟从山西大槐树底下跟随带队官员跋山涉水来到王只堡。带队官员用手一指古堡:郭大郭二,这是王只堡,你们就在这扎下去。郭三继续前行。于是郭三到了现在静海的二堡(这里念pu)村。郭大郭二在王只堡村安顿下来。后来有李氏在王只堡村东依堡建村,就叫起东王只堡。而原来的王只堡就成了西王只堡。再后来又有缴氏王氏蔡氏在王只堡周围建村。在王只堡前面冠上自己的姓氏,这样王只堡演化成郭王只堡。
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缴王只堡、王王只堡并到李王只堡村,蔡王只堡并到郭王只堡村。近些年又出现郭堡、李堡的叫法。
郭王只堡村以武肇始,因军营立村。村名演化历时千年,蕴含大的历史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