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华制作的宫毯。
记者 张泰源 文/图
宫毯是“燕京八绝”之一,以工艺精细、样式美观、图案多彩驰名世界,被西方人称为“东方艺术的代表”。清朝末年,宫毯走进民间。历经50余年发展,文安县宫毯制作逐渐向精品化、艺术化转型,图案设计融合绘画、刺绣、织锦以及建筑装饰艺术于一体,既体现出典型的宫廷文化特征又兼具当地人文景观特色,产品涵盖地毯、卧毯、壁毯等多个品类,年产值500余万元。
2016年,宫毯制作技艺入选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几经辗转 宫毯扎根文安
57岁的周子华是宫毯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介绍,宫毯起源于宁夏,唐朝时初具雏形。自元代起,成为皇宫御用品,并有专供皇家地毯的作坊。明清时期,宫毯在北京更加兴盛。光绪年间,为救济灾民,清廷在北京南城开办了第一个宫毯传习所,宫廷技师免费教授技艺,管吃管住并负责安排工作。经此,宫毯从宫廷流向民间。1910年左右,北京民办织毯厂和作坊应运而生。到了民国时期,北京织造的宫毯大部分用于出口。
1956年起,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北京先后成立多家地毯厂。为扩大生产,北京的地毯厂纷纷在河北开设分厂。1965年,北京地毯一厂的几名匠人来到文安孙氏镇五村,创建了一家村办地毯厂,招收大量当地人学习宫毯制作技艺。
周子华的父亲周振芳曾担任村办地毯厂厂长。1980年,周振芳承包了厂子,把设备搬进家里,开了一个家庭作坊。当时,附近一带有很多宫毯作坊,光五村就有20余家。周子华从小就陪着父亲制作宫毯。中学毕业后,他拜宫毯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赵法成为师,刻苦学习。
“过去,当学徒需要‘三年零一节’才能出师,学徒期间没有任何工资。学徒毕业后的第一个农历年节,当月工资的一半要孝敬给师父。”周子华回忆说。
学成归来,周子华从父亲手中接下家业。1999年,他把家庭作坊改为地毯厂。2007年,周子华改制成立了地毯公司。
经纬交错 指尖诞生“格律诗”
宫毯被称为“经纬线上的格律诗”。“宫毯的原料是优质羊毛或者桑蚕丝,前后经过编织、平、片、洗、投、修等工序手工制作而成。宫毯立体性强,织造过程繁杂,对技术要求高,需要十几人合力才能完成,很多匠人最多掌握一两道工序。”周子华说,编织是决定宫毯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最耗时、耗精力的。
记者来到宫毯生产车间,匠人手指拉动绒线,发出的“嘣嘣”声像在演奏竖琴。在一架手工织毯机前,密密麻麻、从上至下排列的都是经线,匠人要做的是通过不同颜色的纬线和八字扣的组合,构成复杂图样,形成宫毯结构。
“一平方米的宫毯要编十万多个八字扣,一个熟练的匠人加班加点干10多天才能完成。时间久了,眼睛、手、颈部特别累,岁数越大越吃不消。”周子华感慨地说,“不过,我喜欢这门手艺,每完成一件作品都很有成就感。”
与时俱进 让非遗“活”起来
宫毯制作精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周子华的公司发展最好时,订单排期紧张,他和匠人们把宫毯“铺”进了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国家大剧院。
“以前,我国的宫毯大多出口,生意很好。上世纪80年代,宫毯行业进入全盛时期。”周子华说,机织地毯出现后,手工制作的宫毯受到很大影响,孙氏镇原有的几家宫毯厂纷纷倒闭,匠人大量流失,周子华咬牙坚持下来。
受疫情影响,周子华的公司自复工以来,订单远不如往年,只能靠老顾客维持正常运转。
面对困境,周子华并不气馁。他一方面坚守传统宫毯样式,一方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宫毯。他还尝试通过微信、短视频平台宣传产品。在周子华的带动下,他的儿子、女儿成为宫毯匠人。
“我正在恢复植物染色工艺,打造绿色环保的精品宫毯。植物染色工序复杂、成本高,但染出来的绒线色泽柔和、鲜艳、色牢度高,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周子华介绍。
发展宫毯文化旅游,一直是周子华的梦想。2015年,他建立了华盛地毯艺术馆,2019年又建立了宫毯传习所,展示了他制作、收藏的宫毯和宫毯资料。游人可以免费参观,并体验宫毯织造过程。周子华还计划注册宫毯品牌、出书,把过去仅靠口口相传的织毯技法用文字完整记录下来。
“匠人要尽一生,毕一事,不是抱残守缺,而是与时俱进。”在周子华看来,宫毯不仅仅是一门手艺,还蕴含着文化底蕴,他努力让这项非遗焕发生机。
据了解,为保护和传承好这一传统技艺,文安县通过规划地毯纺织产业区,积极推动宫毯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目前,文安县从事地毯制作、原材料供应等相关企业95家,产值亿元以上。
编辑:白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