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玲的女儿正在整理小扫帚制品。 记者 张欢 摄
安次区仇庄镇熊营村一直以笤帚制作技艺远近闻名。如今,村民们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探索,将最普通的笤帚苗变成各式各样实用又精巧的艺术品,并于2020年将“笤帚苗编织技艺”申报成为廊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笤帚、锅刷、手把件、摆件、健身锤……越来越多的精美笤帚苗编织作品行销全国,成为熊营村的特色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
在熊营村笤帚苗手工编织技艺非遗工坊,负责人李晓玲正带领几名村民编织笤帚苗工艺品。在工作区域,整齐摆放着6台他们自己组装的笤帚苗绑扎机器,笤帚苗在村民们指间舞动,不一会儿,一个个造型精致、色彩缤纷的工艺品就完成了。
“过去制作笤帚主要借助门框、木棍等简单工具,用麻绳进行扎绑,后改为以脚蹬踹,手脚并用,用力缠绕。”李晓玲说,“随着时代进步,我们现在采用铁桩、滚轴、电磁感应出线等工具,省时省力。”
据了解,20世纪初,安次人李德环发现熊营村有种植笤帚苗的习惯。笤帚苗秆粗细均匀,且穗柄较长,适合轧制模型,于是他就自己绑笤帚。笤帚苗制品耐用、物美价廉,受到人们青睐,笤帚苗编织这门手艺也就在李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到现在已经传承了130多年。
“以前村里好多人家都制作笤帚,我公公当时就是靠到北京、天津卖笤帚养活一家人。如今,我们不断传承创新,研发设计出好几个品类的新产品,还定制了精美礼盒。闺女大学毕业后也喜欢上这门手艺,已经能独立制作产品,还注册了公司,走上品牌化发展道路。”李晓玲说。
在李晓玲家的客厅,记者被各种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笤帚苗手工艺品吸引。高粱秸秆与彩线编织成的“福”“喜”“吉”等字相得益彰,整体造型奇特精巧,蕴含了手工艺人匠心独具的设计,变成了实用性、观赏性与艺术性兼具的传统手工艺术品。
笤帚苗编织,既是技艺的传承,也是灵感的闪耀。李家的笤帚苗编织技艺不断吸纳地方民族工艺和民俗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绑扎技法,包括选料、浸泡、捆扎、成形、整形、晾晒6个步骤。在笤帚的手柄上还能编织“福”“喜”等不同的文字,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同时,每一件作品都保留了笤帚苗原本的色泽,且草香味醇,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抗静电、不沾油等优点,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追求原生态的生活需求。
李晓玲告诉记者,因笤帚有“扫去前程曲折,生活从此顺利如意”的寓意,因此,他们设计了两款礼盒,主要作为新婚嫁娶、小儿满月、乔迁或祝寿的礼品。一个礼盒包含三到四件产品,有小巧精美的彩线笤帚,有寓意吉祥的按摩棒,还有造型精巧的葫芦挂件。每一件产品都是纯手工制作,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
“我们目前使用的笤帚苗都从外地进货,成本比较高。现在正尝试种植金丝苗,今后还要发动村民大面积种植,从而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李晓玲说,“未来,我希望能拓宽笤帚苗编织产品销售渠道,让小笤帚走向大市场,甚至走出国门,给熊营村的乡亲们创造更多效益,同时也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爱上中国传统文化。”(记者 张欢)
编辑:白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