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泰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在《忆昔》中这样描述唐朝时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五谷粮食画艺术起于唐,盛于清,清乾隆时曾是重庆府敬献皇帝之贡品,是中国五谷文化的艺术写照。
在安次区码头镇团结村,有这样一位用材奇特的五谷粮食画民间匠人,他就是刘永山。
今年50岁的刘永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看姥爷绘制五谷粮食画,便利用农闲时间一边研究五谷粮食画,一边琢磨葫芦艺术。
一粒粒种子播撒在大地上,可繁衍“万物生机”。一颗颗种子粘贴在木板上,可绘就“天下粮仓”。
走进刘永山的家,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极具乡村气息的五谷粮食画作:晨曦之时,小毛驴戴着眼罩在磨盘前转动着。院中晨曦灿烂,映出小毛驴拉磨的生动体态,农家小院生活在眼前徐徐展开。画作以土生土长的黑米、红米、江米等十几种五谷杂粮为原料,运用它们固有的形状、颜色及质感巧妙地构图、寻明暗、绘色彩,经过粘、贴、拼等手法,出神入化地表现出主题。
“同一种颜色的植物种子有很多种,但大小、形状等会有差异,因此不同的作品要选用不同的材料,才能将事物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刘永山说,五谷画制作看似简单,实则“门道”很多,对于胶水的调配、种子的处理等也有讲究。
房间一隅,刘永山娴熟地拿起自制工具,配着胶水,小心翼翼地把种子一粒粒按轮廓进行粘贴。他介绍,画作中采用的五谷杂粮在绘制完成后,要经过黏胶密封,这样才能达到不变形、不褪色、没有虫蛀的效果,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一幅完整的作品一般要几天才能完成,有的大型画作甚至要个把月才能完成。
生活中,他还养成了收集种子的习惯。有时网上“淘”一些,有时向街坊四邻要一些,野菜籽、野草籽在他眼里都是宝贝。“我坚持做这件事儿,全凭爱好。”凭着一腔热情,刘永山在传统技艺基础上,把五谷粮食画的心思运用在葫芦上,将两者创新结合。他创作的五谷葫芦画《云龙》获得“老手艺、新创意”第三届中国葫芦大赛银奖。
谷子、黍子、芝麻甚至野草种子,这些看起来平凡而普通的种子,经过刘永山点谷成画,变成一幅幅焕发生机的精美艺术品。
墙的另一面挂着《纳鞋底》《糖葫芦》《爆米花》《陶艺》《穿越岁月的声音》《暮野晨曦》6幅老手艺系列画品,这些题材取自乡村真实生活,展示出人们日常生活中极具年代特色的生活场景,画面逼真,栩栩如生。
在刘永山眼中,这些用五谷杂粮做成的画,与其说是画,不如说是在用五谷杂粮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岁月流逝,这些出自泥土的五谷杂粮依然不变,创作者通过它们讲述着真实、淳朴而生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