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传媒网讯(记者 马颖劼)重阳节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重阳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出现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节日,沿袭至今。
重阳节赏菊的风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有一记载说,有一年九月初九,陶渊明正在宅边东篱下赏菊,弹琴吟唱,突然酒兴大发,借酒吟出了一首《九日闲居》的名诗。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每年九月初九,皇宫中都要佩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曹丕在给钟繇的书信中就曾写道: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独秀,今奉一束。不仅说明古人赏菊成风,而且描述了他们爱菊的程度,赏菊既罢,还要摘些菊花插在头上。
赏菊之风盛行在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之时,芳菊盛开,独傲秋霜,文人雅士感物怀人,于是除饮菊花酒之外,又有插菊花、赏菊花的逸事。自古至今,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关于重阳节的经典诗篇。唐杜牧诗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陆游就有“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这些诗歌就是见证。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赏菊记事。通过这些古诗,不难看出,菊花是古人重阳节必备之物。
编辑:李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