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走深走实“廊坊经验”重塑的三河实践

来源:廊坊传媒网 2023-11-13 09:48:04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和者,谐也。诉为权,和为贵,构建和谐社会对调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1973年三河法院在李旗庄公社举办大队调委会主任训练班,到2023年在该市各行政村设立“一村一法官”工作站,三河法院在践行“廊坊经验”上,一直秉承发展创新理念,取得了突出成绩。三河法院燕郊法庭曾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评为全国法院系统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被河北高级人民法院和省司法厅评为“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

“有了纠纷找法院,大事也管,小事也管;调解合法又自愿,你也欢颜,他也欢颜……”2007年,一篇发表在《人民法院报》的《劝和谣唱出和谐一片天》,把三河法院调解经验推广开来,为“廊坊经验”在三河法院的赓续传承增添了色彩。

时至今日,“廊坊经验”重塑,三河法院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结合流动人口多、矛盾纠纷多发等特点,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新要求,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不断深化诉非衔接,积极推进诉源治理,努力走出一条满足人民期盼、体现廊坊特色、符合三河实际的“廊坊经验”重塑新路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思想认识,筑牢重塑之“基”

坚持理念先行,谋定而动,突出“三个引领”,推动“廊坊经验”重塑工作落地落实。一是突出组织引领,凝聚思想共识。召开专题党组会议和全体干警大会广泛动员,在全院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制定《关于推进“廊坊经验”重塑工程实施方案》,明确目标、细化举措,确保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将重塑“廊坊经验”作为“一把手”工程,院长马运涛担任组长,做到院领导统筹指导、各庭室具体负责、全院干警人人参与,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创格局。二是突出统筹引领,凝聚重塑合力。注重统筹兼顾、同向发力,将“廊坊经验”重塑工程与审判质效提升工程、司法民主推进工程统筹推进,与三河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统筹推进,与“作风建设年”等法院重点工作统筹推进,以系统全局的思维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减量,不断消化案件存量、缓解案件增量,提升审判质效。注重目标牵动、协调配合,全院各庭室各部门围绕每月、季度、年度目标任务,积极开展诉前调解,加强多元化解,形成解纷合力,让一大部分纠纷通过非诉方式及时解决。三是突出宣传引领,凝聚广泛认知。在全院积极营造调解优先氛围,全体干警把调解作为定纷止争的有效手段,制定《优秀调解案例评选和调解能手评比工作办法》,不断激发调解工作的内生动力。广泛开展“走出法院看法院”“走进群众话法院”“大走访大宣传大调研”等活动,深入各机关、企业、村街社区、学校,广泛宣传调解理念,普及调解案例,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提高大家对调解工作的认可度和知晓率。创设《调解进行时》专刊,利用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布典型调解案例,展示调解工作优势特色,凝聚全社会共同参与矛盾化解的共识。

二、坚持重心下沉,主动沟通对接,拓宽治理之“策”

积极整合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社会解纷力量,强化沟通对接,不断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合力,通过切实有效的诉源治理之策,真正将大量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一是法庭融入,打造前沿阵地。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扎根基层、面向群众优势,全面融入乡村诉源治理。全面开通五个基层法庭直接立案权限,零距离为当事人进行立案指导、释法答疑,为推进人民法庭更有效参与诉前调解工作创造平台,今年以来法庭立案共计1682件。创新推出“一村一法官”工作站,通过与全市395个村街协调联动,形成了人民法庭、法官工作站与人民调解委员会“三级联动”调解网络,变被动审理为主动靠前调解,在减少当事人诉累的同时避免更多纠纷进入诉讼程序。“一村一站”做法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积极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并在《人民日报》《中国审判》等平台推广宣传。二是功能融通,减少诉讼增量。全面发挥诉讼服务中心分流导诉、多元解纷、繁简分流、立案登记等功能,打造一站式解纷平台。联合司法局以购买服务方式引进6名人民调解员常驻人民调解室,对来院起诉的简易纠纷常态化开展矛盾分流和现场调解工作,人民调解室今年共调解纠纷193件,释法答疑650人次。充分发挥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实质性化解作用,积极进行行政协调,最大限度将行政争议化解在诉前。成立赵卫国调解室,及时开展矛盾纠纷诉前调解工作,调解室今年共受理矛盾纠纷858件,进行电话调解1700余次,调解成功401件,调解率46.74%,因悉心调解收到当事人获赠锦旗7面。着力加强与婚姻、医疗、市场、金融等行业纠纷调解委员会的对接,发挥专家专业优势,及时移交和调处矛盾纠纷,今年以来共诉前分流矛盾纠纷1417件,调解成功345件,调解率24.35%。三是力量融合,盘活社会资源。推行涉公案件“周化月清”制度,在立案前端对涉公案件(主要包括以政府工作部门、乡镇、街道、村委会等为原告或者被告的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进行梳理汇总,每周一向三河市委政法委反馈上报,由市委政法委主要领导根据案件情况,第一时间组织法院以及涉公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化解对策。对于调度过的涉公案件,按照市委政法委工作要求,由法院提供法律业务指导,涉公单位确定化解专班,争取会后一周内拿出具体化解方案,一个月内反馈报告工作结果。今年以来,市委政法委共组织召开调度会17次,调度案件175件(民事案件91件、行政案件84件),妥善化解已调度案件66件(民事案件40件、行政案件26件),化解率37.71%。

三、做细调解工作,突出调判结合,托起解纷之“责”

紧紧围绕“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坚持立审执联动,从“细”处着眼,实现调解与裁判相互衔接、相得益彰,最大程度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一是调解工作做“细”,坚持“六必调”。立足审判实践,不断扩大调解适用范围。坚持当事人一方或双方要求调解的案件必调;案情复杂、双方争议较大、亟需缓和对立情绪的案件必调;有矛盾激化苗头的案件必调;有重大影响、涉及面广的案件必调;当事人在程序上同意调解、实体上未达成协议的案件必调;法官认为有必要调解的案件必调。二是调判对接做“细”,做到“七必判”。优化调解流程,准确把握调判尺度,避免延误时机,保障当事人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做到经多次做工作、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案件必判;一方或双方当事人要求过高、经做工作不让步的案件必判;一方或双方达成协议后反悔的案件必判;一方当事人以调解拖延时间的案件必判;一方或双方以非法目的同意调解的案件必判;一方或双方当事人设置障碍、故意干扰调解的案件必判;对逃避法律制裁或一方用大量钱财引诱对方同意调解的必判。三是调解方法做“细”,用好“调解八法”。注重调解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技巧性,通过总结归纳,形成 “调解八法”:一是心理诊治法。针对不同案件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心理,摸清其真实意图,选准时机,“攻心为上”。二是情理并重法。以诚取信,以情感人,消除当事人对法官的不信任感或对立情绪。如皇庄法庭在审理6起涉农民工工资案中,承办法官耐心做原告潘某等人的思想工作,表示因不可抗力原因,对被告李某的工程施工和工资结算影响较大,李某当前支付劳务费确实存在困难。随后,法官又对被告李某进行耐心劝解,让其充分体谅原告等人“血汗钱”被拖欠的焦虑心情。经过悉心调解,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6起案件全部以调解方式结案。三是案例比对法。用已有的典型案例,比一比对号入座,以此说服当事人。四是扶正抑邪法。对有过错且固执己见的当事人,态度明朗,讲清法律责任,说明法律后果,使之悔过并主动要求调解。五是上门服务法。有的案件当事人无法到庭参与调解或存在抵触情绪,通过主动到当事人家中调解,用温情感化当事人,让调解效果更好。如燕郊法庭调解的一起买卖合同案件,原告为一位七旬老人,网购一把按摩椅,收到货后发现产品与约定不符,要求出售按摩椅的某科技公司退货退款并承担交通费等损失。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法官多次上门协商沟通,进行调解,一起因网购引发的纠纷得以化解。六是冷热处理法。对当事人情绪不稳或辩论阶段争得面红耳赤的,在审限期内进行“冷处理”,适当延长调解时间。如在处理打“赌气”官司或夫妻双方因“赌气”要求离婚的案件,常常予以“冷处理”。对当事人态度明朗,愿意尽快达成协议的案件趁热打铁,尽快调解。真正做到快调不草率、慢调不拖延,快慢有致、张弛有度。七是亲友相助法。找到当事人最信赖、关系最密切的亲朋好友做调解工作。如执行局执结的一起离婚纠纷案件,执行法官便以双方的长子王某亮作为突破口,多次向其解释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对案件双方的影响,让其帮助做父母的思想工作。最终案件出现转机,双方当事人在法院达成和解协议。八是线上线下结合法。发挥互联网优势,通过线上线下调解相结合,有效推进调解工作,减少了当事人诉累。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承办法官积极倡导诉讼参与人通过线上非接触方式参与诉讼活动,收到了积极成效。

四、更新思维理念,围绕发展全局,塑造品牌之“力”

坚持创新思路、突出特色、与时俱进,以全“新”思维织牢织密诉源治理解纷网,全力打造能复制、可推广的三河实践。一是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定位,互通互学“强优势”。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前沿区域特点,与周边京津法院紧密对接,积极学习先进法院多元解纷的先进理念,尤其在推动司法改革、案件会商、跨域立案、执行联动等领域深度合作,形成司法协同发展新格局。始终积极与北京平谷法院、通州法院以及天津蓟州法院沟通协调,就如何打造司法前沿阵地、深化司法协作、推进诉源治理等工作进行洽谈,相互交流学习,分享经验。健全和完善京津冀协同工作机制,引导广大干警妥善做好相关案件的审理、执行以及诉讼服务工作。如在审理涉京企业合同纠纷中,承办法官秉持能动司法理念,多次沟通协调,使得纠纷得以成功调解,既保障了原告的合法权益,也为资金周转困难企业赢得了缓冲时间,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二是打造全方位参与调解“新”格局,调解理念“全覆盖”。坚持把调解工作延伸至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构建以人民法庭为依托,纵向延伸至乡镇街道、村街社区,横向对接司法所、派出所等基层综治单位的基层解纷服务平台。坚持把调解工作贯穿到办案的全过程、各环节,对民事纠纷、行政纠纷、执行案件、刑事自诉以及被告人、罪犯未被羁押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五类案件,实现调解全覆盖,让当事人高效、快速、零成本解决纠纷。今年,三河法院深入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将调解机制引入行政诉讼,变被动审判到主动协调,妥善化解行政争议。2022年9月份,根据双方要求出具行政审判调解书,三河法院首次以调解方式成功化解一起行政赔偿案件,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三是运用不见面在线调解“新”形式,矛盾纠纷“云解决”。2020年-2022年,面对因疫情导致诉讼参与人不能现场参与开庭的现状,把调解工作由“线下审理”转换为“云上办案”。各办案团队从专门的互联网庭审系统到“冀时调”平台,从“移动微法院”到电话视频调解办案,想方设法通过“非接触”“不见面”方式为当事人化解矛盾纠纷。目前,线上调解结案工作已经形成常态。四是明确多维度管理队伍“新”方式,严抓细管“稳成效”。加强法院人才队伍培养,锻造过硬司法作风,让“廊坊经验”重塑工程更可持续、大有作为。实行优差双评机制,把调解案件数量作为每周优差双评的重要项目全院通报,表扬调解能手,激励后进。创新“三色管理”机制,对每名法官审判质效指标完成情况按照“绿”“黄”“红”三种颜色进行分类标记、提醒警示,确保法官及时跟进案件进展,高效化解纠纷。依托“河北法院政治讲堂”“廊坊中院实训课堂”上“三河法院实务讲堂”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进一步强化本领、提升调解业务能力,引导干警真正将调解工作做实做细,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推行“廉政课堂”,严格执行“三个规定”“十个严禁”,强化司法作风,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解纷效能,激发重塑“廊坊经验”的内生动力。

编辑:白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