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炊庄高腔戏演员们在后台候场。
廊坊传媒网讯(记者 张泰源) 红红绿绿的戏服、浓墨重彩的脸谱、纹饰精美的头饰、铿锵有力的唱腔……老艺术家们倾情演绎,一曲曲高腔老调苍凉厚重、韵味悠长,让戏迷们感受百年老戏的艺术魅力。
高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它曾与昆曲齐名,在清康熙时期盛行。广阳区九州镇炊庄村的高腔戏是一种由外地传入的声腔与本地语音结合而成的戏曲形式,迄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
近日,记者采访了炊庄高腔第九代代表性传承人李书芝。李书芝出生在高腔氛围浓厚的大环境,17岁加入剧团正式拜师学戏,18岁登台演出。如今,51岁的她仍在坚持高腔戏的传承与保护。
历史悠久 曲调融合
炊庄曾称为爨(cuan四声)庄,相传明朝燕王扫北时,这里曾为移民提供饮食,相当于伙房。由于爨字较为复杂,后简写为炊,都是生火做饭的意思。虽然字改了,但老百姓没有更改读音,就这样叫了下去。
李书芝说,高腔戏传入炊庄可追溯至清朝康熙年间,“相传,有一位王姓逃荒者流落到炊庄,他是一位落魄艺人,会120多出南高腔戏。这位老艺人在炊庄成家落户,把南高腔传授给了该村和位于北京沙堆营村的百姓。当时,这两个村组建了一个戏班,叫‘同乐善会’。后经过与本地语言的融合,慢慢形成了一种特有曲调,称为北高腔。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炊庄高腔,我们这儿的人也叫‘大秧歌’。”
据介绍,炊庄高腔戏班最辉煌时有70多名演员,20世纪70年代,逢年过节或村民家有喜事时,演员们搭台表演,颇受附近群众的欢迎。
百年高腔 韵味悠长
炊庄高腔戏保留了原始唱法,板头比较齐全,有慢流水、紧流水等,曲牌有娃娃调、山坡羊等。演唱中,根据剧情和角色选用不同的板头和曲牌,“所谓九腔十八调,一个角色一个调,一个演员一个调。好听的前提就是要娓娓道来,不能喊戏。”李书芝说,高腔的腔调跟北方叫卖、吆喝相近,字间和下句结尾处大量使用“哎”“咳”等虚字,这种唱法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
因唱词多、唱调复杂,炊庄高腔戏一直依靠“口递”的古老方式进行教授,这使得保留下来的腔调原汁原味,但也十分难学。此外,高腔戏的剧目很有特点,是以成本大套的历史题材袍带戏为主,多表现历史战争、宫闱斗争等内容,所描述的故事十分完整,演绎难度也大。表演时,演员们还注重特技的运用,如火彩和血彩,增加观赏性。脸部妆容保持古朴的风格,与京剧、梆子相比有所不同。伴奏乐器没有管弦,少了一丝婉转细腻,多了一丝明快强烈。
李书芝说,行当划分是高腔戏最有特点的地方,在最初的生、旦、净、丑四大类上又进行了细致分类,“以生行为例,高腔戏划分出娃娃生、小生、大小生、老生等,根据褒贬又划分出了丑小生等。”
共同努力 保护传承
自清末以来,为维持每年的“出会约定”,一代代热心的民间戏曲演员和观众用尽心血。“现在,人们的娱乐方式增多,喜欢高腔戏的人越来越少。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和曲谱,随着岁月的流逝,炊庄高腔的剧目越传越少。”李书芝说。
2007年,炊庄高腔戏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村里支持高腔戏发展,提供了几间房子用作排练室、库房,也提供了一部分资金。这两年,上级政府也拨了一些补贴。”李书芝说,眼下最着急的是传承问题。
“如今,听戏的人少了,学戏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市场、经费等多方面原因,炊庄高腔面临传承困境。”李书芝说,多年来,她和演员们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传承和保护,整理老剧本,复排濒临失传剧目,积极参加各种演出,如市文博会演出、文化下乡演出、非遗进万家活动以及一些全国性的文化演出等。每年春节期间,高腔剧团都会为当地群众义演。
11月17日下午,李书芝参加了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河北省基层戏曲院团座谈会暨帮扶对接活动。此次活动特别遴选了省内8个重点戏曲院团与廊坊市秋芝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高腔)等河北省内20个濒危剧种代表院团签订帮扶协议,建立帮扶机制,推动河北省戏曲全面发展。
“不要让一代腔戏埋没在历史长河,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让炊庄高腔这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能永久传承下去。”李书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