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传媒网讯(记者 张泰源)11月3日,以“触摸非遗之美·感悟匠心传承”为主题的非遗体验之旅活动分别在廊坊嘉嘉有礼非遗展厅和廊坊市青少年宫举行。高派面塑制作技艺传承人高继泽将趣味性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简单的面塑造型入手,教孩子们制作面塑作品。
“面塑是世代相传的民俗艺术,起源于晚清时期,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风采神韵,又不失民间艺术的淳朴气息。该项技艺以糯米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再加上甘油、蜂蜜等,经过防裂防霉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课堂上,高继泽介绍了面塑的悠远历史及制作方法,同时开启了面塑体验之旅。只见高继泽将面团不停地捏、搓、揉、掀,再用小竹刀精巧地点、切、刻、划……不一会儿,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栩栩如生的生肖龙等面塑作品便制作完成。
孩子们一边听着高继泽耐心讲解非遗传统技艺的由来,一边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物展示,近距离接触廊坊非遗、了解廊坊非遗。
“风车,自周代起便已存在,它由高粱秆、胶泥瓣和彩纸扎制而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车被称为‘吉祥轮’‘八卦风轮’,象征着喜庆和吉祥。”同日,在国家级非遗胜芳南音乐会遗址,省级非遗项目风车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克学,拿起一只风车,向孩子们讲述了传统风车的制作工艺,从制作风车框架、鼓帮,到鼓面、风车轮,至少需要四十多道工序。
其中,用于制作泥鼓的黏土选择非常重要。“要选黏性强、不僵硬的土壤,将泥浆过滤、沉淀后,制作成大小标准、厚度一致的鼓棒。然后放置在阴凉处3~5天,以便自然干燥。”王克学一边讲解,一边带领孩子们小心地缠绕风车,一点一点地固定每个部件。各种颜色的成品风车随风旋转,为秋日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在王克学的指导下,孩子们制作出一架架小风车,摇起来“嘎嘎”响。“很喜欢,很好玩”“今天的体验挺有趣。我觉得制作风车一定要细心,要沉住心”……话语中,孩子们透露出对非遗文化的喜爱。
此次非遗体验之旅活动由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廊坊民间文艺家协会、廊坊市青少年宫联合举办,旨在传承和弘扬廊坊传统文化,使民间艺术融入现代生活,进一步提高百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同时促进青少年素质教育发展。活动将持续至11月10日。青少年家庭在我市非遗传承人和志愿者的指导下,体验薛记糕点、中国结编织、泥塑、木贴画、柳编、手工香制作、雕版印刷、手工盘扣、胜芳花灯制作等20个非遗项目,感受非遗文化独特魅力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