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泰源 文/图
廊坊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一个融合了历史与艺术的宝藏之地。静谧展厅中,隆福寺长明灯楼形体硕大、内容丰富,承载着从大唐垂拱四年流传至今的故事,见证了皇权与宗教的交融、艺术的蓬勃发展。
近日,记者打卡廊坊博物馆,揭开被称为镇馆之宝的长明灯楼的神秘面纱,探寻鼎盛唐朝的历史脉络。
镇馆之宝 唐代石灯
踏入廊坊博物馆大厅,便能看到那尊令人瞩目的唐代灯楼——龙福寺长明灯楼。它静静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这尊灯楼可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是已知最早带纪年刻铭的唐代石灯,形体巨大,内容丰富,史料价值极高,在唐代石灯中绝无仅有。”廊坊博物馆讲解员自豪地介绍,现存于廊坊博物馆的“大唐幽州安次县隆福寺长明灯楼”,是国家一级文物,修建于大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1961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孙培基先生在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了它,再次揭开了盛唐时期皇权政治与宗教结合的神秘面纱。
据介绍,在武则天统治时期,佛教得到了极大推崇。据史料记载,公元690年,僧人法明和尚编撰《大云经》四卷献给朝廷,经文说“太后(武则天)乃是西天弥勒佛下世,应取代唐朝做天下主”。各级地方官吏百般奉迎,形成了唐朝的第一个崇佛高潮。
武则天之所以如此推崇佛教,相传是因为她的父母十分尊重佛教,她自幼耳濡目染,与佛教建立了深厚感情。她自己对佛教的研究也很有造诣,称帝之前,平日里读得最多的就是佛教书籍。
精雕细琢 古韵悠长
长明灯楼为汉白玉石质,由壸门方形基座、覆莲圆座、等边八角形石柱、仰莲托盘组成,通高3.4米。托盘顶面錾平,刻有卯槽两周,中心錾圆形浅洞,原应放置有灯室,可惜早年失轶。
“你们看,石柱下部各面刻尖拱龛,龛内浅浮雕伎乐天,这些伎乐天的神态各异,仿佛在演奏着美妙的音乐。”讲解员指着石柱下部介绍。石柱中部正面为篆书题额“大唐幽州安次县隆福寺长明灯楼之颂”,颂序、颂词皆为楷书体,间以行草书,由安次县尉张愃撰文,安次县员外主簿、通直郎、护军张去泰书,另镌刻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燃灯偈》《知灯偈》以及功德主姓名、官衔。石柱上部每面雕双层尖拱龛,龛内雕佛像一尊,共计十六尊。佛像发式有高肉髻、螺髻两种,均有莲瓣形头光。服饰可分通肩袈裟、覆搭双肩袈裟、右袒袈裟等数种。佛座为八角形须弥座或圆形须弥座,坐姿多为结跏趺坐,也有善跏趺坐、足踏莲花者。佛像手印各异,有说法、无畏、禅定印等。
“长明灯楼的雕刻太精细灵动了,历经1300多年风采不减!”游客孙倩感叹。
在唐代,石灯石柱一般只有简单装饰,上设灯室。隆福寺长明灯楼却增刻了《燃灯偈》《知灯偈》和伎乐等内容,是灯与幢在形制、功能、雕刻内容等方面的巧妙结合。
现存于廊坊博物馆的“大唐幽州安次县隆福寺长明灯楼”与黑龙江宁安隆兴寺渤海国时期石灯相近似,著名考古学家阎文儒先生称这类石刻为经幢的另一种形式——灯幢。它体量大,雕刻内容丰富,艺术水准高超,是唐代石刻精品。长明灯楼不仅是佛前照明用的供器,也可被誉为健康长寿之楼,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平安兴旺的祈盼。
“隆福寺长明灯楼是目前已知纪年最早、雕刻内容最丰富、保存状况较好的石灯幢,无论在整体形态,还是佛像、伎乐的神态和动感及肥硕的莲瓣等方面,无不体现着盛唐时期佛教雕造艺术的成就。”讲解员介绍。
石灯溯源 价值非凡
石灯主要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达到鼎盛。唐中期以后,佛教影响日益扩大,经幢建筑逐渐在寺院和民间流行。
长明灯楼不仅是研究我国唐代政治、宗教、生活、社会等的珍贵资料,也为考证唐代幽州地区地理和安次县建制沿革提供了有力依据。诗圣杜甫有诗云:“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记唐玄奘西行取经途中所见,“万籁声宁,千山鸟绝,溪边渔火熄,塔上佛灯昏。”这些都间接反映出唐代寺院佛灯普遍设置的情况。
如今,不少建筑学家视石灯为唐代建筑符号,广泛运用于各类仿唐或复原性建筑之中,以彰显古风唐韵。
在廊坊博物馆,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展示了廊坊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物,让更多人了解廊坊的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廊坊博物馆馆长曲金丽说。
走出博物馆,记者心中感慨万千。廊坊博物馆的长明灯楼,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盛唐时期历史文化的见证。它让我们穿越时空,领略到鼎盛唐朝的辉煌与繁荣。
编辑:白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