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的精致手工花束。
日常闲暇,市民耿女士喜欢手工钩织。
市民“晒”出的手工钩织花束。记者 崔帅 文/图
说起手工,人们联想到的往往是幼儿或者小学时期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殊不知近年来,热爱手工、享受自己动手的过程的人群逐渐增多,手编、钩织、串珠、烘焙……手工制作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即时可得的成就感,与众不同的独特性,用一技之长成就更好的自己等亮点,让兴趣手工被更多人所接受,也逐渐成一种时尚新生活。
手工治愈精神内耗
“人在专注做一件事时,会觉得过得特别充实,超级解压。”用扭扭棒扭一把“鲜花”、DIY奶油胶手机壳、烤个小蛋糕……对于很多上班族、学生来说,沉浸手作成了一天里最放松的时间。
说起自己的手作经历,市民小赵表示,自己去年刚毕业,曾一度在找工作和继续学习之间摇摆不定。闲暇时,刷到一些手工博主在视频平台上发布的“沉浸式”手作视频,开始只是看看,后来忍不住开始自己动手,剪纸、织围巾、钩杯垫……“不用执着做出多完美的成品,也不必纠结技法是否标准,‘翻车’的情况多了,享受过程就好。”
一圈尝试下来,小赵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慢慢沉淀心情,坦然了许多,“心态好了,自然也就不焦虑了。大概,生活也跟手工制作一样,想再多,不如先行动起来,迈出第一步。”
记者采访中发现,火漆、滴胶、“流麻”“咕卡”等手工颇受学生群体的青睐,钩织、编绳、烘焙等被不少上班族、“宝妈”列入选项,旧物改造、变废为宝等则吸引着中老年、手工达人跃跃欲试。
不少人最初“入坑”兴趣手工都是奔着“解压”的目的。得益于网络上的各类手作视频,手工制作的“门槛”也不再那么高,即便是手工“小白”,经过尝试也能轻松上手。
动动手助力低碳慢生活
说到手工制作,不少“80后”“90后”有着特别的记忆:穿过“妈妈牌”毛衣,有过手缝沙包,送过手作贺卡……不同于现在轻松就能买到海量种类的材料包,那时的手作往往是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旧物的价值。
市民张女士今年35岁,她近期添置了一台新式缝纫机,准备跟父母学学针线活儿。孩子的裙子短了,可以改成个小背心;旧了的沙发巾,塞点棉花缝成坐垫;压箱底的衣服,给家里狗狗做件“宠物装”……“以前照着书上的图样手织一件毛衣、钩个工艺品还挺普遍的。买不着、不划算就自己动手做,多酷啊。”张女士觉得,手工制作虽然朴素但心意满满,让人觉得温暖,更是一种低碳慢生活的态度。
“跟着视频做了两回就成功了,全手工,独一无二”“废物利用,不花钱的快乐”“思路打开了,旧物也能闪闪发光”……在某视频平台搜索旧物改造的视频,用完的饮料瓶、易拉罐、饼干盒、旧衣服等,经由手工达人的巧手,解锁了多种隐藏妙用,更收获众多网友评论、点赞、收藏。
掌握一技之长成就更好自己
“钩了个收纳盒,有没有看上的”“客订款,发挥灵感、施展手艺”……浏览市民王女士的微信朋友圈,时不时能刷到她发布的编绳、钩织、串珠等成品。不同于批量生产,从原料选取、制作进度到成品的呈现完全由自己把控,手工制作给了她很大的创作“自由”,也让每件成品都独具个性。她笑称,做手工本为自娱自乐,没想到这点小爱好也能赚个人气,吸引人来找她定制,还是挺有成就感。
“指尖”技艺能织出“潮品”,也指引劳动者走出更宽更广的就业创业路。
毛线钩织玩偶、花束、钥匙扣……春节期间,广阳区万庄镇高家营村弯月手工工作室成员精心制作的钩织手工艺品在广阳万达广场新春市集一亮相,便成了“爆款”,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欣赏、购买。为期十天的展示售卖活动,共创收万余元。
“每周在村委会开展两次现场培训,讲师手把手教授钩织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操学习,大家熟练掌握了手工艺钩织技术,会由村委会联系订单打开销路,各自领活儿加工后统一回收。”村民孙艳芝是工作室一员,她很满意在“家门口”学点儿手艺还能创收这件事,在她看来,“以后自己也有‘事业’可奔了!”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