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吕新颖
近日,一位知名素食博主因严重贫血入院治疗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位坚持纯素食8年的网络红人,血红蛋白值跌至危急值,最终不得不接受输血治疗。
记者采访发现,廊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践行素食生活。然而,素食究竟是开启健康、环保的钥匙,还是隐藏着诸多风险的饮食选择?记者采访了国际二级营养师、廊坊市营养学会原执行会长张慧芳,以及一些正在或者曾经尝试素食的市民。
优点:健康与环保的双赢选择
为深入了解素食主义的发展现状,记者通过线下访谈的形式,对百余名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人群展开调查。结果显示,素食主义者的数量显著增长,受访者中约15%表示自己是素食主义者,而这一比例在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中高达25%,这表明年轻人已成为推动素食主义发展的主力军。
“目前,中国已有7亿人超重和肥胖。在健康方面,素食对心脑血管疾病相对有益。”张慧芳表示,素食者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明显低于肉食者。植物性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血管堵塞风险,从而降低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素食还能有效降低癌症风险。素食中富含的植物化学物质,如类黄酮、异黄酮等,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帮助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细胞损伤,进而降低癌细胞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大量蔬菜、水果、全谷类和豆类等素食所含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降低结肠癌风险。相关数据表明,素食者患某些癌症概率比肉食者低10%~20%。
在体重管理上,素食也有突出表现。植物性食物富含膳食纤维,能增强饱腹感,减少食物总量和总能量摄入,有利于控制体重。对于那些正在减肥或有控制体重需求的人来说,素食是值得提倡的饮食选择。“我吃素快一年了,感觉身体轻松了不少,体重也降了,皮肤状态也好转了。”市民李静表示。
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素食意义重大。联合国公布的报告显示,食品生产尤其是肉类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来源之一。减少肉类消费,选择素食,能有效降低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助力缓解全球变暖。此外,生产肉类需要消耗大量粮食、水和土地资源。推广素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资源压力,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廊坊环保学者张玲玲表示,五年前,她了解到畜牧业对环境破坏很大,所以选择吃素,希望能为环保出份力。
弊端:素食有着不容忽视的潜在缺点
虽然素食在环保、健康等方面的益处被广泛宣扬。然而,就像任何一种饮食模式一样,素食并非完美无缺,其中隐藏的缺点也不容忽视。
张慧芳表示,从营养学角度看,素食存在明显的短板。蛋白质的摄入问题在素食中较为突出。虽然植物性食物中也含有蛋白质,但其氨基酸组成往往不如动物性蛋白全面。例如,豆类缺乏蛋氨酸,谷物缺乏赖氨酸。对于那些严格素食且饮食结构单一的人来说,很难从素食中获取人体所需的全部必需氨基酸,进而影响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肌肉修复和生长需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肌肉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尤其是对于运动员、健身爱好者以及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危害更为明显。
维生素B12是一种对神经系统健康和红细胞生成至关重要的营养素,几乎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长期坚持素食,若不额外补充,极易导致维生素B12缺乏。一旦缺乏这种关键营养素,可能引发巨幼细胞贫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神经系统也会受到损害,出现记忆力减退、手脚麻木、行走不稳等问题,对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
钙和铁的缺乏也是素食者常见的营养问题。牛奶、乳制品和肉类是钙和铁的优质来源,而素食者在这些食物的摄取上存在限制。植物性食物中的钙和铁不仅含量相对较低,而且其吸收利用率也不如动物性食物。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元素,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本身就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素食带来的钙缺乏问题更是雪上加霜。铁元素对于氧气运输和能量代谢至关重要,缺铁会引发缺铁性贫血,使人感到疲倦、虚弱、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
“我试过吃素一段时间,结果老是觉得浑身没劲儿,工作时注意力都不集中,去医院检查有点贫血,后来就放弃了。”市民张虎表示。
专家倡导理性选择与科学指导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平衡膳食要做到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坚持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要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进行身体活动,保持健康体重,食不过量,保持能量平衡。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平均每天120~200g。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不应饮酒,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15g。规律进餐,足量饮水。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00ml,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00ml。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做好健康膳食规划。要学会认识食物,选择新鲜的、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学习烹饪、传承传统饮食,享受食物天然美味。在外就餐,不忘适量与平衡。
“目前,营养第四餐作为一种新的营养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张慧芳介绍,营养第四餐是在正常三餐之外,额外补充营养的方式,突破了传统三餐的饮食架构,成为一种新的营养摄入途径。
同时,社会层面也需要提供更多的教育与支持。餐饮行业可丰富素食菜品,满足素食者的社交和饮食需求;学校、社区等应开展营养知识普及活动,让人们正确认识素食的利弊;医疗机构要为素食者提供专业的营养咨询和健康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助力人们在追求素食生活时,实现健康、环保与伦理的多重平衡,让素食成为提升生活品质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力量。
“素食是一个复杂且个体化的议题。它既有着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潜在风险。人们在面对素食选择时,应结合科学知识与自身实际,不能盲目跟风,也不应全盘否定,在健康、环保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才是关键。”在“素食到底好不好”这场没有绝对答案的讨论中,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基于全面的认知,做出对自己和社会都负责任的选择。“希望人人都能做到饮食营养、健康、科学,每个人都能具有健康的生命品质。”张慧芳说。
编辑: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