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泰源 文/图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武术以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武术民间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武术会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廊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扬芬港风云武术会近日亮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受邀参加央视三套《艺览天下》节目录制,向全国观众展示非遗武术风采。
古寺缘起 三百年传承之路开启
康熙元年(1662年),一位来自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武僧武伯达云游至扬芬港村,借居在村里的天齐庙内。武伯达数十年如一日在少林寺苦练武术,基本功扎实,掌握众多套路。每日早晚,他在庙中练武时,矫健的身姿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欣赏。“听老一辈说,那时候,村民们看武师傅练武就挪不动脚步,特别想学。”一位当地老者告诉记者。
在村民们的强烈要求下,武伯达以天齐庙西头的三间配房为会址,创建了少林会,后改称扬芬港风云武术会。创会不久,武伯达的弟子黄子英从河南赶来,师徒二人共同教授武术,风云武术会发展迅速,影响力不断扩大。乾隆三十二年,获得乾隆皇帝御封。会众们彩妆成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出会表演,场面宏大,轰动一时,也让风云武术会名声远扬。
非遗魅力 多样套路展风采
扬芬港风云武术会历经三百年传承,保留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武术套路,涵盖拳术、刀术、剑术等九大种类,单人徒手套路、徒手对练等四大演练模式共计120多种。在央视三套《艺览天下》节目录制现场,扬芬港风云武术会的队员们身着色彩鲜艳、古朴典雅的传统武术服装,手持各类兵器,精神抖擞地走上舞台。
首先登场的是拳术表演,少林拳刚猛有力;太极拳则轻柔舒缓,如流水般自然流畅。“练拳不只为了强身健体,更是对先辈武术精神的传承。每个动作都要做到位,才能展现出武术的神韵。”扬芬港武术会代表性传承人曹维龙介绍。
紧接着,刀术表演开始,六合刀、八卦刀等在队员们手中挥舞得虎虎生风,寒光闪烁。随后的剑术、枪术、棍术等表演同样精彩纷呈。剑术表演中,队员们身姿轻盈,手中的剑宛如灵动的游龙;枪术表演里,长枪如蛟龙出海,气势如虹;棍术表演时,棍棒挥舞间,尽显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现场观众的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坚守传承 无私奉献初心如磐
多年来,扬芬港风云武术会秉持无私传承的理念,每天晚上,武术会内都会掌灯习武,会员们不顾一天的劳累,无偿教授弟子们掌式门武术。“看到孩子们对武术充满热情,我就觉得值得付出,想把自身所学都教给他们。”曹维龙笑着说。
风云武术会不仅对弟子分文不取,还每年自掏腰包为弟子添置练功服。平日里,武术会靠应酬白事或者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维持运转,尽管面临着资金紧张等诸多困难,但他们从未动摇过。2018年,风云武术会翻盖了新会社,并开始招收女会员,进一步扩大招生范围。“时代在发展,我们也要跟上步伐,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门古老的艺术。现在,会里年龄最大的会员已过古稀之年,依然坚持习武,精神矍铄;最小的会员才4岁,却对武术充满了好奇与热情,天真可爱。他们虽然年龄跨度很大,但都怀揣着对武术的热爱,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这种传承的力量让我很感动。”曹维龙表示。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曹维龙告诉记者,由于会中一直采用师徒口传身授的传承手段,且没有系统拳谱,一些珍贵的功夫已经失传,这让会中的成员们深感痛心和惋惜。他们正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力求让更多的武术套路得以保存和延续。
文化桥梁 非遗魅力走向四方
扬芬港镇风云武术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仅是当地的文化瑰宝,更是促进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名片。
风云武术会多次受邀参加各级文化部门组织的演出活动,并经常深入福利院、社区等基层场所开展非遗体验活动,让更多人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将武术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个角落。
“每次出去表演,看到观众们那么热情,就知道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扬芬港风云武术会,知道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曹维龙自豪地说。
风云武术会不仅传播了自身的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地区文化精华,为武术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未来,我们将继续肩负传承非遗武术的使命,在新时代舞台上不断绽放光彩,让这一古老非遗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蓬勃生命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曹维龙说。
编辑: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