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持续,各种冷饮和冰镇食品成了大家的心头好。若不注意饮食方法,易对人体造成伤害。炎热天气,冷饮冷食容易引发哪些疾病?哪些人群可以适量进食冷饮冷食,哪些人群需要忌口?
消暑需求暴涨
炎炎夏日,一杯冰凉冷饮成了许多市民消暑解渴的首选。7月14日下午,广阳区裕华路一家冷饮店门前,26岁的上班族李晓雯捧着一杯冰柠檬水,猛吸一口后,长舒一口气:“活过来了!”对她来说,冷饮是夏日不可或缺的“续命神器”,每年夏天都会囤积各种冷饮,“冬天吃冷饮吃的是味道,夏天吃的就是这股凉劲儿。”
在广阳区万达金街一家连锁奶茶店,店员麻利地往杯子里加冰块,“最近销量比上个月翻了一倍多,特别是下午2点到4点,顾客都要排到店门外。”店内点单最多的要数多冰的大杯果茶和冰沙系列,不少顾客还会特意要求“冰块加满”。正在店内取餐的外卖小哥笑着说:“这几天送的几乎是冰饮,有的办公室一单就点了十几杯,都是要加冰的。”
“新中式”养生饮品走红
并非所有人都热衷冷饮消暑。今年42岁的市民赵露刚从养生馆做完艾灸出来,手里捧着一杯冒着热气的姜枣茶,慢悠悠地啜饮。她的养生笔记扉页上用毛笔工整地写着“夏吃姜”三个字。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她夏天严格遵守“三不原则”:不碰冰、不露脐、不洗冷水澡。赵露认为夏天是祛湿的最佳时机,贪食冷饮反而会损伤脾胃,导致湿气加重。
很多注重传统养生的人群表示,夏季阳气外发,体内反而相对虚寒,此时吃冰会加重体内寒气,导致消化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因此更倾向于饮用温热的茶水,如姜茶、红枣茶等。
近日,广阳区万向城一家养生奶茶店门前排起长龙。年轻人手中不再是单纯的奶茶,而是加入了红枣、枸杞、桃胶等食材的“养生款”奶茶。一场关于“消暑”与“养生”的融合风潮正在年轻群体中兴起,让这个夏天既清凉又健康。
市民王倩在店里点了一杯红枣桂圆牛乳茶。“以前我妈总说奶茶糖分高、不健康,现在店里推出了这种加了中药材的饮品,她虽然还是唠叨,但至少不反对了。”王倩笑着说,生理期时喝上一杯热乎乎的红枣桂圆茶,肚子暖暖的,比单纯喝红糖水更有满足感。
市民王晓微也是养生饮品的忠实粉丝,尤其喜欢姜撞奶、桃胶乌龙茶和人参美式,“夏天喝冰的桃胶乌龙茶,既能解暑又能美容养颜,简直是女生夏日必备!”
“新中式”养生风潮不仅限于奶茶店,以红豆薏米水、玉米须水、陈皮四神水为代表的“中式养生水”也悄然走红。这些饮品多以药食同源的食材为原料,如红豆、薏米、决明子、枇杷花等,通过煮制或冷萃工艺制成即饮饮料,既保留了传统养生理念,又符合现代人追求便捷的需求。
在新华路明珠超市总店饮品区,冰柜里整齐摆放着各式养生水,赤豆薏米水、枸杞桑葚饮、玉米须茶等琳琅满目,每瓶价格在5~10元,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驻足选购。正在挑选饮品的张女士说:“最近感觉湿气重,听说红豆薏米水能祛湿,买来试试。”
正在上货的超市工作人员介绍,最近新上架的苹果黄芪水和陈皮四神水特别受欢迎,“一天冰柜要补好几次货,年轻人觉得这些养生水比矿泉水有味道,又比普通饮料健康”。
社交平台上,“养生水打卡”“中药奶茶测评”等话题热度不减。不少网友分享DIY配方,比如在冰美式中加入人参片,或是在气泡水里泡几颗枸杞等。
别忽视身体“求救”信号
一些市民在享受片刻清凉的同时,身体却悄悄拉响了“警报”。市民王新原本是个“冷饮控”,最近却不敢贪杯。他刷到一则视频,一名男子在夏季猛灌冰镇饮料后狂吐1000毫升血,这让他联想到近期的身体不适——嗓子干痒、喉咙肿痛、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越喝冰水越渴,越渴越想喝,简直是个死循环。”
在母婴论坛上,关于“儿童该不该吃冷饮”的讨论热烈。宝妈孙芳分享了自己的教训:“5岁的儿子连吃三根冰棍后突发急性肠痉挛,疼得满地打滚。当时医生说是肠道平滑肌强烈收缩导致的,现在家里冰箱都不存冰棍了。”
部分市民通过新闻报道、视频科普改变了冷饮消费习惯。35岁的银行职员陈玉洁戒掉了坚持多年的餐后冰淇淋习惯,“现在改喝常温酸梅汤,反而觉得解渴效果更好。”
这股健康风潮也带火了传统养生服务。在市区群安道的一家艾灸馆,傍晚时分所有床位已订满。店主王女士介绍,今年新增了“夏季驱寒专项调理”,包含艾灸、姜疗、药浴等项目,特别受年轻女性欢迎。
正在理疗床上用艾灸熏烤小腹的张凌悦,作为冷饮的忠实爱好者,入夏以来,她每天雷打不动一根冰棍,午、晚餐必配大杯冰奶茶,“最近生理期痛经明显加重,以前只是轻微不适,现在疼得直冒冷汗。以后再也不能这么吃冰的了。”
夏季饮食莫贪凉
廊坊市中医医院消化科主任赵少宁表示,近期接诊了不少急性胃肠炎患者,共同特点是都有短时间内大量饮用冰饮的经历,“冰品会刺激胃肠道血管骤然收缩,容易引发痉挛性腹痛。”
据介绍,冰激凌和雪糕等冷冻饮品的温度,一般比胃内温度低20~30℃。一次性吃大量冷饮,胃肠道血管被瞬间“冰冻”收缩,不仅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也可能造成血压波动,诱发心血管病。
一般来说,每天吃冷饮不超过150克,一次不要连续吃雪糕、冰棍超过2支;喝冷饮料每次以150ml左右为宜,喝瓶装饮料一次别超过半瓶;儿童一次冷饮摄入量以100ml左右为宜。
吃冷饮最佳时间是正午12时到下午3时。饭前空腹、刚吃完饭时吃冷饮,或者边吃饭边吃冷饮,都容易刺激胃肠道。在饭后30分钟或者午睡后再吃冷饮更合适。吃冷饮时最好细嚼慢咽,先在嘴里含大约5秒钟,等冰融化且接近体温时再慢慢咽下,以减少冷饮对胃肠道、脑血管、咽喉和呼吸道的刺激。
“当有感冒、气喘、咳嗽等不适症状时,不建议吃冷饮,以免加重病情,导致久咳不愈。此外,头痛、肌肉酸痛时吃冷饮,可能会加重疼痛。”赵少宁说,6个月以下的婴儿和老年人应远离冷饮;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动脉硬化的人群要格外小心;孕妇和正处于生理期的女性要有节制,不可吃太多冷饮,以免埋下健康隐患。
夏天解暑不一定必须喝冷饮,也可以选择一些凉性饮品替代,比如酸梅汤、绿豆汤、薄荷凉茶等,既补水又消暑。
记者手记 夏日冰品,快乐与健康的天平如何摆正?
夏日炎炎,冰品成了人们消暑的“快乐源泉”。在这份快乐的背后,健康隐患随之浮现。如何在享受冰品的同时不损害身体,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
健康与快乐并非对立,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平衡点。首先,消费者应提高健康意识,学会理性选择。例如,优先选择低糖、低脂的冰品,或用天然水果自制冰棒、冰沙,既满足口腹之欲,又减少添加剂和糖分的负担。其次,控制食用频率和分量,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此外,替代性消暑方式也值得推广,如饮用常温绿豆汤、菊花茶等传统解暑饮品,既能降温,又不会刺激肠胃。
从市场角度看,一些商家推出低糖、低卡冰品,甚至添加膳食纤维或益生菌的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这值得鼓励,但还需更多企业加入,推动行业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冰品的快乐是夏日馈赠,但健康才是长久幸福的基石。面对琳琅满目的冰品,大家既要学会享受,又要懂得克制。毕竟,真正的消暑,不在于一时放纵,而是身心皆宜的平衡之道。(记者 李琳)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