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琦教孩子们学习站姿和吹奏技巧。
345个红军号谱,历经90载沧桑岁月,经过战争洗礼,沉寂于和平年代。这些号谱在一名退役司号员的嘹亮军号中重放异彩——大城县李马策村退役军人润泽琦每天清晨都准时吹奏“起床号”,四十年如一日。
润泽琦,1955年12月出生,1974年12月参军入伍,一到部队就喜欢上了军号,通过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很快掌握了司号员站姿和吹奏技巧。1975年10月1日,他在灵丘县司号集训队结业典礼上获得五项全优、山西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后因工作突出担任司号教练。成为司号员,他一生引以为荣。
1989年5月,润泽琦退役后仍坚持吹军号。
“军号是军队的灵魂,司号员被称为千里眼、顺风耳。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的冲锋号声是令无数敌人闻之胆寒的胜利之音。嘹亮的军号声是命令,也是无穷的精神动力,鼓舞着战士们同敌人浴血奋战。”润泽琦表示,他对军号有种特殊的感情,虽然司号制度中断了35年,他却一直没放下。
当听到军队实行新的司号制度后,润泽琦非常兴奋。去年,他的一个战友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发现了最早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号谱,就用手机全部拍下来传给他。他按照片内容整理抄录下来,足足写了一整本,从去年开始,就一直钻研这套号谱,想让红军号再次响起来。
润泽琦谈起号谱滔滔不绝,“军号就是我的第二生命,只要我牙不掉,我就一直吹,把军号和军号谱传承下去,不能让红色基因失传。我不但要传给我的儿子、孙子、孙女,还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办个司号员培训班,让想参军的热血青年学会吹军号。”
润泽琦痴迷于传承军号和军号谱,先后亮相中央电视台《开门大吉》《幸福账单》等节目,向全国观众普及军号知识,展现军号风采。目前,他四处筹集经费,计划成立一个军号培训班。润泽琦的大儿子润胜杰从小听着父亲的军号长大,入伍参军,立志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润泽琦通过一把军号践行了一名普通老兵的光荣使命。每天吹一段军号,看似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承载了拳拳赤子之心,他的言行举止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记者 郑爽 通讯员 陶海燕 胡文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