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步履铿锵阔步行

——我市增强承载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3-01-28 09:19:27

记者 杨雅淇

提高区域承载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2022年,我市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成绩的取得彰显着综合实力的增强。2022年,我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紧紧把握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临空经济区、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强支点、聚动能、添活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挖掘高质量发展潜力,提升高质量发展竞争力,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典范城市。

而今,在这片京畿大地上,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幸福洋溢。

提升能级、高端布局,做强高质量发展新支点

产业园区是推动管理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是高端产业的聚集地、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

位于永清经开区的圆通速递北方总部基地,大型货车不时进出,全自动分拣线24小时高速运转。快件经“五面扫”扫描仪扫描后,在200米长的传送带上进行二次分拣,各项工序有条不紊。

这里原是2011年落户永清的一家企业的厂区,随着市场变化,企业经营困难,厂房闲置。永清县巧用“腾笼换鸟”模式——圆通先以租赁形式使用闲置厂房,再依法通过招拍挂取得土地产权,让沉睡的厂房重焕生机。

这是我市积极推进“腾笼换鸟”,向内挖潜,盘活闲置资源,提升园区发展能级的一个缩影。

园区是财政收入的“钱袋子”,抓好园区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我市深入推进园区“双倍增”计划,着力做好“腾笼换鸟”文章,推动开发区“二次创业”,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退出和闲置低效土地回收,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用有限的土地创造更多价值,原有的建设运营模式也在改变。

三河市搭乘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快车,秉持“北京研发,三河转化”的理念,加快构建“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以燕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为经济增长极,通过强化科创园磁场效应,赋能园区建设,已建成科创园19个,入驻科技型企业865家,其中京企占比65%,亩均投资强度400万元、年亩均税收50万元以上,闯出了环京县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我市把园区发展成效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绩效评价挂钩,设置项目落地效率、项目实施进度、亩均效益、低效闲置土地利用、降低项目用地成本等考核指标,推动全市省级以上园区加快实现“寸土寸金之地,高端高新布局”。

当前,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以不到全市3%的土地,聚集了全市80%以上的新项目、90%以上的新兴产业和80%的固定资产投资,贡献了全市70%的财政收入和80%的地区生产总值,已经成为廊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开放融合、优化环境,集聚高质量发展强动能

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大兴机场综保区”)河北侧3号主卡口,几辆满载货物的大型集装箱车辆依次通过——这是诚融科技有限公司从世界各国进口的红酒。

“几乎每天都有货柜进关,我们累计与20多个主要葡萄酒产酒国的5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该公司董事长姚振海介绍,他们计划在自贸试验区大兴片区廊坊区域建一个12万至15万平方米的葡萄产业基地作为集团总部中心,逐步把集团全球业务向综保区迁移。

作为我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域设立的自贸试验区片区,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在双方共同成立的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坚持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管理,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

好的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廊坊区域立足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承载区、国家航空科技创新引领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功能定位,聚焦商贸物流、生命健康、航空科创等产业链,形成临空经济区(自贸试验片区)“1+6+5”政策支撑体系,制定支持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推进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多点布局承接京津外溢产业。2022年,廊坊自贸区新增市场主体1323家。

2022年6月26日,2022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开幕。廊洽会期间,廊坊临空经济区集中签约伏羲九针穿刺机器人项目、普雷恩比利时胜利者T300直升机生产制造基地等14个项目,总投资额达168.1亿元。

作为河北省唯一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经贸洽谈会,自2000年落户廊坊以来,廊洽会不断成长成熟,已成为我市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和投资贸易平台,也是我市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活力的关键举措之一。

建好平台、放大窗口,全面扩大高水平开放。我市通过优化外资服务,搭建利用外资优势载体,健全重大外资项目跟踪、政企沟通服务和企业投诉服务机制,采取制定重点外企名录、精准帮扶台账、一县一策清单及做好企业数据直报分析、发放“政策包”等措施,全力扩大利用外资。

厚植底色、生态优先,增添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生态环境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综合承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和基本底色。

盛夏时节,走进龙河(东张务闸—冀津断面)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现场,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郁郁葱葱。但这并不是人工景观,而是处理污水的核心单元。“现在,龙河运行的水质已符合地表Ⅲ类水标准。水质不断提升,到此栖息的水鸟种类不断增加。”安次区龙河人工湿地管理中心运行主管肖雷说。

龙河是永定河支流,过去的水质为劣Ⅴ类。为解决龙河污染顽疾,我市通过“物化预处理+潜流湿地+表流湿地”的水质净化工艺和水资源配置措施,使上游龙河水中的有机物及其他污染物被湿地逐步吸收或降解,流出的水可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9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Ⅳ类,优良水体比例达到66.7%,超省定目标任务33个百分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全市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市生态环境局水污染防治中心工作人员刘健说。2022年,全市重点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优良水体比例超额完成省定任务。

树非夏而常绿,花非春而常开。如今的廊坊,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有山有水、显山露水,昔日的臭水沟成了景观带,旧时的羊肠道被修建成快速路。

这得益于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以来,我市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强化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集中开展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扬尘面源污染治理、产业集群升级改造等综合治理八大专项行动,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天空蓝”“河水清”“生态绿”成为廊坊的最美底色。

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决定着自身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我市将顺应现代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布局,不断增强城市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关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