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太行深处写锦绣 “金菇”铺满致富路

——记廊坊职业技术学院驻阜平县扶贫专家侯桂森

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0-11-20 09:30:34

记者 胡林 高静

从廊坊沿西南方向行进270多公里,就到了太行山腹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阜平县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2012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曾经专程来这里看望困难群众,共商脱贫致富之策。

如今,阜平县的乡亲们住上新楼房、开上小轿车。贫瘠的土地上,一栋栋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食用菌大棚里,一朵朵充满生机的小蘑菇,被人们称为致富“金菇”。阜平县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目前已覆盖13个乡镇140个行政村,助农增收2.55亿元。

太行山里长出“金蘑菇”,离不开十余年扎根深山搞科研、脚沾泥土传技艺、乡亲们随叫随到的“侯老师”。侯桂森是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城建工程系教授、学院派驻阜平县的扶贫技术专家,也是阜平县食用菌专家组组长。作为阜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在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上,侯桂森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扎根深山搞科研 誓在太行种“金菇”

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今年已经66岁的侯桂森,看起来更像山里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常年奔走于阜平县各村的食用菌种植大棚,每个大棚、每株菌棒都是他的实验室和研究对象。教了一辈子学,研究了几十年食用菌,侯桂森说:“感触最深的是,农业技术只有应用到田间,为农民解难题、增收益,才能发挥它的研究价值。”

早在2009年,侯桂森就曾只身来到太行山区,一番考察下来,他发现这里昼夜温差大,气候湿冷,且林木资源丰富,非常适合食用菌的种植。就这样,一粒太行山的“蘑菇种”,在侯桂森的心里扎了根。

“2012年年底,总书记到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的消息在电视上一播出,当时我就激动了!种植食用菌绝对是适合太行山的一条出路。”说干就干,2013年,侯桂森在阜平县建起了8个实验大棚,专门研究食用菌在太行山区种植的可能性,“尽管是零散种植,但效果很好,食用菌产量高、品质优。”

2015年9月28日,阜平县召开食用菌大会,侯桂森受聘食用菌专家组组长。当时,他已经退休一年了。当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作出派他到阜平县参加扶贫的决定时,他立马答应了下来,“这份担子真的很重!我们要把山区的劣势变优势,在太行山上种出‘金蘑菇’,带领老百姓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然而,食用菌落地阜平县,老百姓顾虑重重。“食用菌能不能做成产业?”“专家们真能扎根大山里开展技术指导?”“手里没钱咋盖大棚?”……

侯桂森用实际行动给企业和百姓吃下定心丸。他不仅在太行山安了家,更是把课堂搬到大棚里。他带领专家组第一时间完成规划编制任务,制定了引进和培养提升方案。对于大棚如何建、菌棒怎么摆、什么时候注水、怎样疏苗、何时采摘养菌等技术问题,他倾囊相授。

在侯桂森的推动下,贫瘠的大山真的长出了“金蘑菇”。截至目前,阜平县食用菌产业种植规模已达2万亩,覆盖全县13个乡镇140个行政村,直接带动15000户,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8620户。

与此同时,侯桂森的专业研究也收获颇丰:开展了22项科研课题,取得多项发明专利……

“一个电话他就到” 是专家更是朋友

初冬季节,走进阜平县食用菌产业园区,现代化种植大棚内,菇农们紧锣密鼓地采收成熟的香菇,一派繁忙景象。

在这里租种大棚的陈素花是骆驼湾村村民。“8年前,习总书记到我们村时,我们真是贫穷落后啊!真想让总书记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翻天覆地了!”谈起这些年的“致富经”,陈素花滔滔不绝。当初不敢轻易尝试食用菌种植的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通过土地流转和贷款租种了一个大棚,不到一年回本,第二年又多租了一个大棚。现在陈素花不仅还清了贷款,一年还能挣10万元。

“一定要赶在香菇品相最好的时候采摘,伞盖打开了就不好了。”说到种蘑菇,陈素花宛如“技术行家”,“这都是侯老师教的!我们有难题就找他,一个电话他就到,只要侯老师看过,问题肯定解决。”在陈素花看来,“侯老师”是专家,更是朋友。

侯桂森常说:“菌棒就是老百姓生活的保障,一点儿也马虎不得。只有出了成果,百姓信服了,才能帮他们脱贫。”

2016年,阜平县史家寨乡下庄村村民王卫青的菌棒入棚后感染了霉菌。“当时我贷款10万元,压力特别大。听说感染霉菌可能会绝产绝收,急得我父亲直掉眼泪。”王卫青把感染的菌棒全扔到了沟里。

“侯老师看了以后,让我把菌棒捡回来。”王卫青回忆说,“没想到,在侯老师的指导下,我的菌棒不仅保住了,当年还盈利了3万多。”

5年来,侯桂森行程十多万公里,深入企业、园区和农户出菇棚室现场指导,为十余万贫困山区农民免费培训3000多场,培训各级技术人员和菇农15000余人。

科学运营强产业 技术创新打品牌

对于在太行山区种蘑菇,侯桂森是有信心的。他带领专家组与有关学者、企业、菇农、政府及各界人士研讨,总结形成“六位一体、六统一分”生产运营模式。“六位一体”,指“政府+企业+金融+技术+基地+农户”一体化运营,降低菇农生产风险;“六统一分”,是统一建棚生产、统一采购原料、统一引进菌种、统一培育菌棒、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以农户为单元精细管理。

“既然要种,就要种好,更要走在前列。”在侯桂森的推动下,阜平县与省内外16家科研院所建立了横向联合关系,一系列最新技术助力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最明显的就是菌棒技术研究和工厂建设,使产业链不断完善。

“一定要建设现代菌棒生产厂,由当地龙头企业进行生产,村民直接订购质优价廉的菌棒。”据侯桂森介绍,这样的规模化生产园区在阜平县内目前已有102个,每年栽培以香菇、黑木耳为主的各类食用菌棒,种植量超过7500万棒。

为了推动阜平县食用菌产业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他们以“原生态、可持续、再循环、零污染”为发展方向,打造了“老乡菇”“小牧耳”等品牌,致力于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拉伸产业链条。据阜平县久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敬平介绍,如今,产自太行山区的“老乡菇”,在上海、南京和福建等地供不应求。

“现在主要种植的是香菇和木耳,这两个品种货架期长,又能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效益,后期我们还要引进研发新的品种。”谈起未来,侯桂森信心更足,他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引进珍稀药用菌桑黄的种植、香菇液体菌种生产体系、野生台蘑人工驯化等内容上,努力让太行山成为食用菌的“黄金地带”。

相关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