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大城薛家窝头:

里坦“黄金塔” 百年老味道

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2-01-21 11:09:13

记者 张泰源 文/图

薛家窝头出炉。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城县里坦镇薛家窝头,选料和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制作技艺代代相传。舌尖上的老味道,承载着一个地方的人文和历史,留存着人们对过往岁月的记忆。

八代匠人

用心传承“黄金塔”

“我们薛家窝头蒸制技术至今祖传八代,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我是第八代传承人。”大城县里坦镇薛家窝头非遗体验馆里,薛飞正忙里忙外。

临近春节是百年老店一年中最忙的时候。150多平方米的店内摆满了包装精美的薛家窝头、年糕、杂粮、窝头面、小枣等土特产。顾客们纷至沓来,拎走一箱又一箱。生产车间里,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工人们,认真地团制窝头,一个个窝头形如尖塔,散发着阵阵香气。

薛飞一边和面,一边讲起了薛家窝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薛家第一代师傅薛凤翥开始蒸制窝头,在里坦集市叫卖。后经第二代薛忠智、第三代薛建德师傅不断改进,在道光二十三年,技术越发成熟。薛家窝头声名大振始于第四代传人薛木延。清光绪年间,薛木延每天推车到周边村街售卖窝头。一次,清宫太监李莲英回乡祭祖(李莲英是大城县李贾村人),族人用薛家窝头招待他,李莲英吃后称赞不已,并在回宫时带了些窝头作为礼品送给了慈禧太后。慈禧品尝后大加赞赏,亲笔书匾赐“黄金塔”给薛家。因此,里坦薛家窝头成了贡品并名声大振,成为了方圆百里人家逢年过节的必备礼品。

粗粮细作

延续老味道创新口味

糜子面、黑香米、青仁乌豆、小米、红高粱……在制作车间里,几个不锈钢简易粮仓整齐地摆放在屋子里。只见薛飞将一部分面粉倒进缸里,再倒上适量的水,三五分钟,一整块面团制作完毕。“我们的窝头之所以延续百年,就是因为选料精良。古时,薛家用十八斤斗各盛糜子米、大黄豆,其比重分为60%和40%。糜子米、大黄豆要去掉外衣及胚芽,再用石磨精碾成面。和面时,先倒水,后下面,从底部往上翻动,一气呵成。”

“粗粮细作是薛家窝头的一大特色,从选料、磨面、和面、团制到蒸制,每个环节都要求严格。”说着,他轻轻拿起一块面,先将面料在手中团成圆形,用大拇指扩形,再用食指及中指配合成形,形成金字塔状。“上灶蒸制时对火候的把握最讲究,大火上屉蒸十分钟,约九分熟时出锅,窝头靠着自身热量形成松软又格外筋道的独特口感,豆香醇厚诱人。从外观上看,薄厚均匀,捏起来很有弹性。”薛飞介绍。

如今,里坦薛家窝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人的饮食习惯不断推陈出新。薛飞大胆采用绿色新原料,开发出白高粱燕麦窝头、黑香米燕麦窝头、红小豆窝头等系列产品,还研究出江米面年糕、黍子面年糕、黑糯米面年糕等新品种,品种繁多,深受喜爱。目前,薛家窝头共有窝头、菜团子、年糕三大系列二十多种产品。

做大做强 打造地标美食

“我是吃着窝头长大的孩子,我对家乡的味道情有独钟。祖辈留下的手艺我会继承发扬,这是根基,也是我的梦想。”薛飞说。

“这份传承责任很重,我一定会将它做大做强,让家乡味道飘向千家万户,让薛家窝头成为家喻户晓的廊坊名片。”薛飞说。2018年,薛飞和父亲薛万祥成功注册了“里坦窝头”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临近春节,薛飞一家每天要从早上6点半忙到深夜。每天生产500多箱窝头、菜团子、年糕。

为方便外地游客选购,薛飞还改良了外包装。精美的礼盒不仅好看,也更便于快递运输。记者看到,薛飞新开发的春节大礼包深受欢迎,“这个春节大礼包,包括菜团子、窝头以及年糕等12种产品,每天销量五六百箱。线上销售比较多。”薛飞介绍。

相关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