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20万节秸秆 扎刻圆明园特色一景

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2-09-02 09:51:48


图为徐健挑选制作“万方安和”模型的原材料。 通讯员 刘欣羽 记者 王满凤 摄

图为徐健展示制作好的“龙船”模型。 通讯员 刘欣羽 记者 王满凤 摄

廊坊传媒网讯(记者 王满凤)直径误差不超过0.3毫米的秸秆需要20万节,同一尺寸秸秆开槽相差不超过0.2毫米,榫卯结构要反复比对做到严丝合缝……近日,在永清县南大王庄村,秸秆扎刻艺人徐健正在制作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万方安和”的模型。

“‘万方安和’建筑平面呈‘卍’字形,它有一个寓意就是万方安宁。制作这件作品是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大家都平平安安。”徐健说,目前该模型已经完成三分之二,完活还需三四个月时间。

秸秆扎刻是以高粱秸秆为原材料,纯靠手工扎刻成大型仿古建筑模型的手艺。2008年,永清秸秆扎刻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徐健的父亲徐艳丰成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徐健自幼酷爱这门传统技艺,七八岁时就能独立完成蝈蝈笼子、中国结等。“由于秸秆扎刻学习周期长、难度大,没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徐健说,19岁起他开始潜心学习、苦练技艺。

“所有扎刻作品的骨架都由6根高粱秆锁扣而成,将锁好的秆从下往上、从里往外,一层层做起来,就像盖房子。”徐健说,秸秆扎刻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尤其是古建类的扎刻作品,大量的榫卯结构都需要纯手工开槽咬合制作,需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制作完成。

“你看现在的梁柱都是笔直的,那是因为用酒精灯一一烤过,只有这样扎刻出的作品才会整齐,装上的每扇门和窗才能打得开、关得上。”徐健说,秸秆扎刻从选材到制作都有严格的标准。由于每节秸秆要用刀挖槽,手指受伤是常有的事,现在他右手大拇指上还有一道4厘米长的疤痕。

精雕细琢的黄鹤楼,古香古韵的故宫角楼,古朴庄重的遵义会议旧址……看似简单无奇的高粱秆、小竹签,在徐健手里变为一件又一件精美别致的艺术品。经过18年努力,徐健的扎刻作品先后参加省级、国家级展览40余次,并多次荣获金奖。

“非遗传承人的首要使命是传承,但创新也很重要。”徐健说,他要将秸秆扎刻融入更多现代元素,比如制作神舟十四号、福建舰航母等作品。

除了钻研秸秆扎刻技艺,徐健还将这一非遗项目带进校园推广。

相关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