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3-03-05 09:41:04
廊坊传媒网讯(记者 张泰源)以霸州黄庄子村史馆、善孝门第为点,乡间胡同为线,漫步在霸州市东杨庄乡黄庄子村,沿着历史印记一路探索,震撼在心头澎湃。
黄庄子村史馆分为一馆和二馆,总面积666平方米,以本村革命史料为依托,用图文形式,配以资料和器物等,展示村庄发展历史和事件。这座红色村史馆在留住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方面作了全新探索。
回顾历史重温红色记忆
沿着街道,走进村史馆一馆胡同,从外观看这座百年老屋是青砖建筑,古朴肃静。平房中有一个显眼的二层碉堡式建筑——更楼。1939年1月22日,驻扎在霸县和十间房的伪军袁文会部攻打邱滑黄三庄,守村自卫武装在毙敌20余人后撤出战斗。由于群众提前转移,伪军进村后找不到人,便放火烧房,黄庄子房屋被烧毁100多间,邱庄子房屋被烧毁近百间,更楼就是在这次村难中被烧毁的。
院子里有两块“村难碑”和两块“英烈碑”,铭刻着日伪两次暴行及魏大光、本村八位英烈,旁边是“火烧树”“火烧门”。“村难厅”展示的是日伪军两次屠剿黄庄子的暴行。“迁居厅”展示的是黄庄子村先祖,自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至今有600多年历史。“迁居厅”通过发掘、整理从春秋时期到明朝初年大移民再到黄庄子一世祖在中亭河畔安家生存史,体现了当地的民俗状态以及丰富的农村文化。
步行几分钟便来到村史馆二馆。村史馆二馆是一座风格独特的青砖建筑。古建专家刘景源指导、主持建(改)造的如意门、金钩挂月的厢房门、匠心独具的葫芦门、巧夺天工的仙桃门、师徒共建的四季门、龙游凤栖的金锭链、铜钱锁链的基础座,还有影壁墙、内八字墙。
二馆展览分为“抗战厅”“解放厅”“盛世厅”,讲述黄庄子的红色历史。黄庄子村作为一个自然村,曾涌现出一大批红色英雄。抗战时期,黄庄子村约40人跟随黄久征参加高士一领导的河北游击军第五路(后改为八路军一二〇师独立第一旅),在抗日战争的疆场上殊死拼杀,立下了赫赫战功。
延续百年文化脉络
村史馆实现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的完美融合,成为黄庄子文化缩影。黄庄子村党总支书记黄宗福介绍,村史馆文化根植于黄庄子村600多年历史中,袁有望将军历时一年零九个月在对本村历史研究、考证的基础上,为建村史馆撰写了《风云际会黄庄子》的脚本,成了建馆之本,是村史馆展示内容的基本依据和遵循。
各界名家为村史馆撰写的楹联、匾额,目前有30多件。其中有中国楹联协会名誉会长常江、副会长叶子彤、刘太品的作品。题写的匾额,有“黄庄子村史馆”馆名、展厅名等。以黄庄子村史馆建设为题材的诗词作品共计58首。其中,还有中国诗词学会副会长晨崧、河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王今伟等人作品。
为村史馆书写的书法作品共计23幅,其中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洪彪、刘金凯、刘月卯的作品。黄庄子村史馆创作的画作及美术作品,共计100多幅。
此外,村史馆还收集到各界捐赠的红色文化、革命历史书籍,如刘太行少将捐赠的《刘伯承元帅传记》、罗东进中将捐赠的《罗荣桓元帅传记》,还有聂荣臻元帅的后代捐赠的书籍,有二三百本(件)。
培育红色研学基地
村史馆在建馆过程中,收集(捐赠)到大批量的老物件、老物品、纪念品、证章等,有的罕见、难得,有的成为“镇馆之宝”。这些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时期村庄的自然环境和村民的生存状态,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代表性的,如百年老屋第四代主人黄久民、黄永民捐出用来建馆的“百年老屋”,村民黄宗壮捐献的泰山行宫图,黄公粮捐献的牛车轮箍,黄本清的儿子捐献的荷花缸……
黄宗福表示,村史馆融入了黄庄子村的乡情记忆,记载了村庄的发展历史和英雄事迹,让村民了解家乡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感受代代相传的村风民风,乡土、乡情、乡愁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我们要立足自身实际,深入挖掘域内丰富的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打造红色引擎,培育红色研学基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黄宗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