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滚动图  >  

突出地域特色 推进文化传承

——通武廊百年百艺非遗精品展活动回顾

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3-02-21 09:15:48

记者 张甜歌 通讯员 王思琮

蔚县剪纸、香河肉饼、八卦掌……一件件精美的非遗展品,一道道可口的美食,一个个精彩的民俗表演让慕名而来的市民叹为观止。1月14日至2月5日,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廊坊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武清区文化和旅游局协办的百年百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在廊坊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示京畿大地丰厚的文化底蕴。

展京津冀文化底蕴

据介绍,此次活动综合展示面积13000余平方米,选取京津冀约200个具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采取实物展示、图片展览、项目展演、现场体验等形式,通过线下展示展销与线上直播互动相结合,来体现非遗与当代生活的紧密联系。具体分为启动仪式、“见人见物见生活”京津冀非遗美学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果图片展、“非遗过大年”非遗创意文旅市集、非遗展演、“让非遗绽放迷人光彩”分享交流对话活动6个板块。

飞叉、中幡、重阁会……13支蕴含着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表演类非遗项目每天分时段在馆内外进行展演展示,让现场观众领略非遗独特的魅力。同时,在永清县青春公园设立了分会场,让更多群众体验廊坊民俗,感受浓浓“年味儿”。其中吸引人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掌的展示,只见小演员们左翻右转,步法敏捷,掌法变幻莫测,身体左旋右转,时高时低,赢得观众喝彩连连。活动期间每天夜间19时至20时,还有铁树银花表演。

文创产品贴近百姓家

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京津冀非遗美学展上,景泰蓝、花丝镶嵌、雕漆等来自京津冀的非遗精美作品集中亮相,每件都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内涵。

“让非遗项目融入现代元素,衍生出许多文创产品,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廊坊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艳霞表示,在非遗创意文旅市集上,来自京津冀的150个美食类、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和非遗文创企业,进行线下集中展示、展销。其中不乏将非遗、文创、国潮等元素有效融合的文创作品,可以让消费者购买到喜爱的文化产品,通过动手参与的方式体验传统技艺、感受非遗魅力。

在“让非遗绽放迷人光彩”分享交流对话中,主办方邀请到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播及创新方面的专家和传承人,以“如何通过积极探索‘非遗+’模式,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话题进行交流,为非遗保护创新发展献计献策。

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打造了一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省级试点、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为促进乡村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宝贵经验。”李艳霞介绍,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果图片展,通过200张照片集中展示近年来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果。

至活动结束,新华社、央视频、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等20余家媒体以图片、文字、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报道。

固安县文化大庙会、永清县青春公园庙会、霸州市胜芳摆会……除百年百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主场活动外,各县(市、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共举办了以“文化进万家”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50余场(次)。

近年来,市文广旅局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加强人才培养、打造品牌活动、建设展示场馆、扩大宣传,构建非遗系统性保护体系,助力非遗“活”起来。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2项、省级115项,命名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377项。

谈到今后打算,市文广旅局负责人表示,会继续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立法,健全保护名录,加强数字化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助推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探索“非遗+”模式;打造传播阵地,谋划重点活动,促进文旅融合。

相关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