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4-02-22 12:30:46
贾月伟
京津两地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成果丰富、创新动能强劲。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时强调:“要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廊坊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科技创新源头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对接,加快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落地。
●主动对接京津,不断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工作定位,在政策引领、深度对接、承接载体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打造京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高地。先后出台了以“1+4+N”为代表的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印发《廊坊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廊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等多个文件,形成了完善的支持京津冀协同创新政策体系。全力推动通武廊科技合作,三地共同签订《通武廊科技合作协议》《“通武廊”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合作备忘录》《“通武廊”区域创新平台共享共用目录》,实现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共用。持续开展系列对接活动,2019年以来,举办“科技成果直通车”等活动数十次,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路演推介项目近200项,组织2000多家企业参加对接活动。统筹推进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京津冀科技创新基地和北京化工大学固安低碳技术及人工智能产学研基地建设,着力把京津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廊坊的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协同创新成效显著,京津科技成果在廊坊转化态势持续向好
孵化转化平台规模壮大。以企业“拎包入住”、产业加速聚集为目标,逐步建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项目孵化育成体系。据市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23年7月份,全市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110家,累计入驻企业和团队2200个,其中京津外溢企业和团队占52%。入驻企业集聚度最高的领域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三大领域,占比达到80%,成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兴力量。
创新人才聚集优势凸显。截至2023年7月份,全市已建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1家、省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和引智工作站6家、院士工作站和院士合作重点单位13家,与23名院士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实施各级科研项目660余项,争取国家、省、市各级资金5.18亿元,与京津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105家,合作开展研发项目200余项,获得发明、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590余项。
承接疏解能力不断提升。聚焦京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我市建设了“国际基因细胞新药研发成果转化基地”“清华大学固安中试孵化基地”等,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到我市转化。截至2023年7月,我市累计设立企业或分支机构2130家,占承接京津转入我市基本单位总数的24%,其中,独立设立企业的1760家,设立分支机构的370家。
●强主体、聚人才、优环境,不断拓展协同创新广度和深度
我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虽已取得较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能力与京津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二是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充分,较大的产业梯度造成京津相关企业“蛙跳”到配套能力更强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三是区域创新合作市场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形成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格局大多属于政府对政府的行为,市场化配置资源水平较低,协同创新的合力有待加强。基于此,笔者认为,下一步应从多主体协同、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完善制度环境等方面发力,不断打造跨区域研发转化产业化共同体。
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
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产学研用各个主体共同参与推动。政府要做好规划指导、政策支持和组织实施工作,把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纳入考核体系,发挥好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引导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金融、科技部门要主动作为,借力政府财政资源撬动社会资本,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园区要充分发挥科创策源、孵化和服务作用,促进技术、资本、市场高效联通,将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在技术决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更加主动作为,联合京津高校院所牵头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全链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夯实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人才支撑
我市要不断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激发“第一资源”活力,推动“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 再提速。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聚焦现代商贸物流、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需求,大力引进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资源,加大对我市企业引进京津高校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对带技术、带项目、带成果来我市实现产业化的高层次人才给予资金支持,推动京津高端人才向我市流动。
完善制度环境,打通科技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廊坊转移转化的相关政策,持续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活动,宣传我市科技惠企政策,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向我市转移转化。支持高新区、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建设中试熟化基地,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廊坊“首发首试”和应用转化。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认定+服务”全链条工作体系,分类分级建立企业培育台账。搭建科技成果大数据推介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京津科技资源与我市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组织开展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落实情况督导,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落地难的问题。
(作者系中共廊坊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