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5-07-11 14:55:55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画卷中,旷伏兆将军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地道战的关键缔造者,在解放战争时期同样战功赫赫,为民族独立与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14年1月,旷伏兆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1929年投身革命洪流,1933年正式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转为中共党员,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革命征程。土地革命时期,他参与攻克吉安等重要战斗,为中央苏区的巩固立下汗马功劳;长征途中,他率部浴血奋战,两次光荣负伤,用热血书写忠诚。
抗日战争时期,旷伏兆的军事智慧在冀中平原绽放光芒。1943年3月,任晋察冀军区第十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的他,面对日军“铁壁合围”等残酷“扫荡”,从一次惊险的“蛤蟆蹲”经历中获得灵感,创造性地提出将分散的藏身洞连接成地道的构想。在他的推动下,一套“地下长城”般的立体作战系统迅速建成,地道战与地雷战相结合,让日军闻风丧胆。这一战术随后在各根据地广泛推广,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
时光流转至解放战争时期,旷伏兆将军的身影依然活跃在战场一线。1946年,他担任冀中十分区政委,率部参加了大清河北、固安、胜芳保卫战,以及第一次平汉路等战役战斗。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疯狂进攻,旷伏兆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带领部队灵活运用战术,一次次粉碎敌人的进攻。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与战士们并肩作战,鼓舞着全体将士的士气。大清河北战役中,他周密部署,巧妙利用地形优势,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固安、胜芳保卫战里,他指挥部队顽强坚守,成功守住阵地,有力地保卫了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巩固解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后,旷伏兆历任晋察冀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六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先后率部参加了解放张家口、太原等重大战役。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在这些战役中得到进一步升华,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旷伏兆又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继续为保家卫国而战。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多项荣誉勋章。离开军队后,他在地质部、空军、铁道兵等岗位上,依然兢兢业业,为国家建设奉献力量。1996年6月,旷伏兆在北京逝世,但他从地道战到解放战争,为国家和人民立下的不朽功勋,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之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资料来源:廊坊市委党史研究室
记者 张泰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