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两代三人坚守传统花灯技艺

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2-02-14 09:17:36

廊坊传媒网讯(记者 滕雪叶)每年春节前后,位于霸州市胜芳镇楼庄村的花灯制作工作室里都忙忙碌碌。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胜芳灯会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牛俊启和儿子牛灏、牛夺工作的地方。

2月11日,记者来到工作室,倾听这位传统花灯守望者的花灯“情结”。“鱼头、鱼身、鱼尾、鱼鳍分开扎制,以数量最少的骨架线条塑造最灵动的造型。”牛俊启手里摆弄着一盏水乡特色的鲤鱼灯向记者介绍,胜芳花灯的特点,就是取材天然、题材自然、工艺卓然、韵味超然。

胜芳花灯起始于明朝中叶,鼎盛于清末民初。以苇蔑、竹篾、绸缎等为材料,集绘画、手工、裱糊等艺术于一体,种类繁多,制作或繁或简,大有数米,小有盈寸。不同的花灯有不同的寓意,都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祝愿。自1984年胜芳镇恢复传统元宵灯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4届。对胜芳人来说,逛了花灯才叫“过年”,这是传承下来的“年味儿”。

现年57岁的牛俊启,自小和父亲学习扎制花灯,20岁时,他就能独立设计制作创意花灯,参与胜芳灯会。因对传统文化执着坚守,又有着匠心独运的技艺,牛俊启和他的花灯已经成为胜芳的文化符号。讲到花灯的制作技法,牛俊启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在花灯制作中要坚持原汁原味,哪儿差一丁点,都不是胜芳花灯。但也要懂得创新,将花灯融入时代和生活,才是活态传承。

如今,牛俊启的孩子们也加入到花灯传承的行列。大儿子牛灏从事教育工作,每到周末就帮着父亲制作花灯。二儿子牛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跟父亲学习了整整四年的花灯制作。“在向父亲学习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花灯匠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家乡民俗文化的守护,也逐渐理解了父亲。”牛夺说。

从打骨架到花灯成品,每一道工序,父子三人都信手拈来,形成一条独特的“牛氏”流水线。牛夺说:“尽管整个制作流程都很熟悉了,我们还是经常和父亲一起探讨花灯制作的新技法,不仅要传承好花灯制作技艺,还要潜心研究融入现代元素。”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胜芳不再举办灯会,牛俊启转换思路“走出去”,通过参加展览、接受定制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胜芳花灯。“只有在生产生活中传承和发展,才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终极传承。”他说。

相关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