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2-07-08 09:16:23
记者 张泰源 李博楠 崔帅 苗月平 贾明蕾 通讯员 崔昕燃 苏新颖 万倩 辛忠爽 张艺典 邓建民 王黎娜 文/图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了这个目标,无数党员、有志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携手新时代农民奔走在乡村振兴这条大路上。
霸州平口村 转型升级发展农村电商
在霸州市,很多村庄以生产家居清洁用品为主,针对近年来遇到的产品销售难题,当地基层党组织引领大家转型升级,掀起农村电商发展“新热潮”。
在霸州市平口村“平曲印象”官方直播间,任静正在直播。一小时下来,她接到1000多个订单。这间设备齐全的直播间,是平口村党支部将村里闲置房屋重新改造装修,专门为企业主们提供的直播场所。
平口村是霸州市从事家居清洁用品生产的专业村。近些年,由于产品销售不畅,全村300多家企业相继陷入困境。村党支部经过多次讨论并多方取经后,决定建立集网络直播与产品展示为一体的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将全村优势产品集中到一起。2021年12月,平口村精心设计打造的“平曲印象”官方展播平台正式投入运营。平口村成立了行业协会,确保经过严格检验达到标准的产品参展和销售。
统一宣传、统一管理、统一运营,让平口村产品在互联网销售平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平口村党支部又联系引进中国邮政分包中心,每天有数十万件快递包裹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如今的平口村,已成为北方家居清洁用品产业基地。
广阳区南尖塔镇 传统非遗带火乡村经济
非遗“活”起来,乡村旺起来。近年来,广阳区南尖塔镇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注重加强非遗人才挖掘和培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发非公企业党组织自身发展动力,以优秀传统文化助推文明乡风,让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和支撑。
“非遗+培训”,让经济活起来。走进河北省非遗项目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许晓芳位于南尖塔镇南甸村的工作室,一件件精美的脱胎漆艺作品映入眼帘。每一件作品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往往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
从业多年,许晓芳打造出数百个经典作品,并在国内大赛多次获奖。许晓芳知名度越来越高,更让她欣慰的是,喜爱脱胎漆艺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这在许晓芳心里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影响力回馈社会。
许晓芳积极与市、区妇联及残联联系,为有同样爱好的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以传承非遗文化,带动残疾人就业。已培训妇女和残疾学员50人,并面向大众进行体验式培训200多人,直接带动上千人就业,产生经济效益数千万元。
巧手塑花馍,蒸出“幸福味”。位于南尖塔镇的廊坊喜禾尚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手艺师傅们忙忙碌碌,面粉、杂粮粉、蔬菜汁、红豆沙……经他们巧手揉搓,面团被塑形成饱满鲜嫩的寿桃、憨态可掬的小动物……
“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浓厚,订单量与日俱增,物流畅通,又有‘五保一促’的政策扶持,企业发展会越来越好。”企业负责人张慧之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固安县葛外河村 冷棚甜瓜助农增收
眼下各类瓜果陆续上市,位于固安县彭村乡葛外河村的兴河家庭农场,成熟的甜瓜挂满藤蔓,香气四溢。瓜农们忙着采收、装箱、外运,一派丰收景象。
近年来,固安县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农户种植优质果蔬品种,推动农业产业向精品化发展。兴河家庭农场的甜瓜口感爽脆、瓜味浓厚、甘甜多汁,营养丰富,俏销京津市场,成为当地农户致富的“甜蜜果”。
“我家6亩地流转给了农场,年收入有七千多块钱。我还在这儿打工,每天有一百多块钱的收入,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葛外河村村民王颖利说。
“我们从沧州引进了专业技术人员,对本地农民的甜瓜种植技术培训,农忙时可提供50个就业岗位。”兴河农场负责人葛爱国介绍。目前,兴河家庭农场以冷棚甜瓜种植为主,占地150余亩,甜瓜种植大棚有10余个,最大的棚室面积10余亩,甜瓜年产量40万公斤,一年下来每亩收益两万元左右。
此外,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围绕“一村一品”,兴河农场计划建设高标准智能联栋钢构大棚6600平方米,智能温室大棚13200平方米,吸引游客观光采摘;进一步提升农场管理运营水平,打造农业品牌,实现产品直通社区、直通市场、直通商超,提高农产品收益,打造固安甜瓜特色休闲采摘园。
三河小石各庄村 村净景美农家富
远看森林一片,近看村庄半掩,沁心亭下鱼戏,房前屋后花艳。人居环境整治后,三河市燕郊镇小石庄村成为全镇有名的生态文明村。
雨后清晨,沿平坦的村街公路驶进小石各庄村,车窗外是大片郁郁葱葱的黄桃林。四年前,小石各庄村引进铭石源黄桃种植产业基地,将种植小麦、玉米经济效益低的传统农作物耕地,以每年每亩1800元的价格流转种植经济价值高的黄桃树。如今,环村800亩黄桃树已成林,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成为小石各庄的“绿肺”。
“过去种植传统农作物每亩地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身不动膀不摇收入都比过去高800元呢!我们村环境好,租房人多,村民收入也提高了。”村民笑着介绍。
村口的坑塘被整修一新,取名“沁心亭”。密密麻麻的荷叶莲花开满池塘,清风徐来,荷香四溢。据了解,原本这里是个污水坑,经过两年人居环境治理,种了荷花,养了金鱼,建了回廊亭榭。“我们上午逛水上公园,下午到森林公园遛弯!”村民自豪地说。
村民所说的森林公园是村里的一座假山,利用整治荷塘的淤泥覆土修建。过去是村里的一个垃圾坑,如今这里曲径通幽,绿草荫荫,花开正艳。
“过段时间,假山上还要建亭子、安长椅,外来租房的人都说,我们小石各庄村民是住在公园里。”村民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大城县崔张吉村 党群合力修水道
仲夏时节,骄阳似火。在大城县留各庄镇崔张吉村,承担了全村五分之三泄洪任务的西南坑水道修建工作迫在眉睫。
7月5日,天刚蒙蒙亮,老党员崔学青、崔永信,村民崔留柱,在工地推灰、填土、砸夯……只用了两天,他们便把十几车渣土填平夯实,做好了灰土。随后又忙碌着填砖垫土,加班加点、抢抓工时。
村民崔栓柱买来西瓜,崔金池搬来整箱矿泉水为大伙解暑降温。村民王俊巧义务为施工提供水源,早、晚保养混凝土水道。为了水道坚固结实,村民崔少松拿出自家的钢筋,绑扎在关键的入水口处。
村街环境治理期间,退伍军人崔保安拖着患风湿的身体积极参与,早晨5点起床干活,中午打点滴,下午又出现在劳动现场。
一桩桩好人好事,一件件暖心场景,滋养了村民心田。村街排水安全顺畅,村民安居乐业,在村街环境提升的同时,村民的文明素养持续提升。一个小小的水道工程,凝聚起崔张吉村党群力量,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三河市燕郊镇小石各庄村村民在池塘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