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硕果飘香粮满仓

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2-10-17 09:26:02


大城县旺村镇西子牙河南村的棉花喜获丰收。

记者 贾明蕾 张泰源 通讯员 李茜 王琦 杜海颖 焦雅鹏 金钊 文/图

黄灿灿的玉米、雪白的棉花、多彩的果园……眼下,廊坊大地迎来硕果累累的秋收时节。我市各地农民群众品尝着丰收的味道,享受着丰收的喜悦,绘就出一幅幅丰收盛景。

“种粮大户”陈召伟:

今年又是丰收年

“今年又是丰收年!你看这黄灿灿的玉米,他们就是乡亲们眼里的‘黄金’。”来自大城县振华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召伟,是留各庄镇南曹村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今年33岁的陈召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早些年从事建筑行业,由于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立志扎根农村成为种田人。

“我22岁在外打工,后来回家帮别人种地。一个偶然的机会想承包土地,父亲也很支持。”就这样,踏实肯干的陈召伟承包了村里30余亩土地,开始了粮食种植。

2014年,他在相关部门和村“两委”支持下,成立了专业合作社。8年来,陈召伟的合作社农作物种植面积呈几何式增长,2019年已扩大到3000余亩,“刚开始包地种植时,也有过放弃的想法。经过了解发现,承包土地种植虽然没有那么赚钱,但发展很稳定,就成立了合作社,开始大面积承包土地种植。”

陈召伟利用闲暇时间在网上学习各种种植技术,并经常走进田间做调查,补齐种植经验短板,努力使农作物实现高质量、高产量。如今,他的合作社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谷子等作物,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显著提升。今年,他种植的玉米平均亩产约500公斤,收获的玉米以每斤1.3元的价格被订单收购。

陈召伟说:“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粮食生产,也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更坚定了我种植的信心。我们配备了播种机、收割机、自动水肥一体化等机械设施,3000余亩农田从种到收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新时代新农人的胆识、气魄与能力正在陈召伟身上一一展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这是深植于陈召伟内心的信念,他将用最淳朴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大城旺村镇:

棉花“开口笑” 棉农喜丰收

眼下正值棉花采摘季节,大城县旺村镇西子牙河南村300余亩棉花喜获丰收。放眼望去,洁白的棉花铺满整个田野,10多名拾花工低头弯腰,将一朵朵雪白的棉花摘下装进棉包,很快就摘满一袋。

棉花采摘工梁同俊说:“棉花的采摘期一般为40多天,现在家里比较清闲,一天能收入100多元,活儿轻松,时间自由。”

大城县加尧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改种产量高的新品种,采取适时早播、精量播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科学管理措施,确保了棉花产量和品质提升。该合作社负责人李玉成说:“这片土地稍微有点碱性,棉花抗碱性大,适宜种植。棉花主要销往文安、沧州、河间等附近县市,也有货商过来采购。今年收成不错,预计亩产600余斤,每亩纯收入700元。”棉花采摘男女老少都能干,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百姓增收。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等规模化种植模式的推广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旺村镇越来越多土地实现了成方连片种植,为发展现代化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力。

永清县大青垡村:

温室大棚“种出”好日子

永清县龙虎庄乡大青垡村是典型的蔬菜种植专业村,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扩规模、提品质,大力发展棚菜种植,在保障京津“菜篮子”的同时,也为农民带来了好日子。

大青垡村温室大棚内,村民杨聪聪正在采摘黄瓜,“今年蔬菜行情不错,现在黄瓜每斤收购价在4元左右。我们家种蔬菜大棚10多年了,现在有两个温室暖棚、一个冷棚,每个棚的收入能达到15万元左右。”

大青垡村共有540户、2365口人,80%的农户种植大棚蔬菜,全村现有大棚800余个,占地2600多亩,主要种植黄瓜。该村成立了合作社,从种植、管理到销售进行统一指导,还定期邀请技术人员为村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仅靠棚菜种植,村民2021年人均收入1.3万元,真正使“菜篮子”成为村民的“钱袋子”。

相关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