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百年征程路 农信赤子情

——省联社廊坊审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纲就“百年农信”系列活动答记者问

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3-07-18 09:41:58

记者 李娜 本报通讯员 温凯峰

2023年6月,恰逢中国第一家农村信用社成立100周年。日前,记者就社会公众关心的“百年农信”系列庆祝活动开展情况等相关问题采访了省联社廊坊审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纲。

记者:请介绍一下农信社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与廊坊的渊源?

李纲:1923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合作社理论专家于树德的指导下,华洋义赈总会在河北香河县福音堂组织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

为了探寻历史根源,我们深入开展历史挖掘考证、学术论证、实地探访等工作,聘请各领域专家、组建课题组,赴首都图书馆、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金融博物馆、杭州小组纪念馆、杭州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古田红色农信社诞生地展览馆等20多家单位,重点对农信起源发展进行梳理、考证以及资料收集,翻阅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运动》《文史资料选集》《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等数十部文史资料,对农信资料进行收集、考证、整理,在大纲起草、展陈布展、文物实物征集中,全程邀请经济、金融、历史领域专家参加,以保证内容真实、完整、准确,印证了香河县就是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源地,最终确定了“1923年6月,我国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廊坊市香河县城内福音堂创办”这一重大命题。

记者:“百年农信”都有哪些精神内核?

李纲:通过回望农信社百年沧桑和奋斗征程,深入细致了解金融事业的目标、宗旨、理念、使命,我们受到了一场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这种精神洗礼,让我们缅怀和重拾最初的感动、最初的向往、最初的理想,更加明白“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三个根本性问题,更加深刻地从历史与现实中体会初心和使命,激励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更纯粹、更努力、更奋进。

通过感悟里程碑式的大事件和生动鲜明的小人物,让我们深刻明白,农信社百年历程,是如何从弱小变强大,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感人至深、令人敬仰的英雄事迹,形成了独具农信特色的“挎包”精神、“三同”精神(同吃、同住、同劳动)、“三水”精神(一头露水、一身汗水、一脚泥水)、“三铁”精神(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等精神谱系。对此,我们将永远铭记、传承弘扬。

记者:“百年农信”系列纪念活动包含哪些内容?

李纲:农信社创立百年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们将以“四个一”举措为依托,开展系列庆祝活动。

建设一座展览馆。“农信社发源地”展览馆位于河北香河农村商业银行办公楼二层,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展览馆全景式展示百年农信大事件。按照思想起源传播实践、开创先河奠基立业、推广复制砥砺烽火、翻天覆地涅槃重生、探索改革体制回归、深化改革逐梦远航的历史脉络,分六个部分全景式重现农信事业的百年历程。展览馆搜集陈列诸多第一手珍贵资料,展出的250余张历史照片、360余件实物中,有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其中包括毛泽东主编的《中国农民》(原件)、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堂的毕业合影,以及于树德与周恩来等人在日本留学时的合影、旧存单、旧票据等。展览馆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创新运用现代化的声光电科技手段,通过数字资料、影视资料打造沉浸式体验。

编著一部史书。编著《百年回望 河北农村信用社发展简史》,共8章、29节、20余万字,主要涵盖合作社思想的起源与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河北的各种农村信用合作社、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农合机构的发展改革历程等内容。以全国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在香河成立为起点,时间跨度百年,如实记录了河北农信社百年的风雨激荡、波澜壮阔,填补了河北农村信用社没有专业史书的历史空白。

编纂一部志书。编写《香河县农村信用社志》,主要记述1923年至2023年香河县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历程,包括图照、序、凡例、目录、概述、大事记、专业志、人物、附录、编纂始末等。该志简明记述香河县农村信用社成立100年以来各个时期有影响的大事、要事、新事、首事、特事,共7篇34章121节,约60万字。

拍摄一部宣传片。以“百年农信”为主题,遵循历史进程发展脉络,运用最新的影视艺术手法,呈现农信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历经多次转折,经历重重困难,逐渐发展成为河北乃至中国银行业一支不可或缺的金融力量,展现“百年农信”风雨兼程、守正创新的历史进程。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农信社创立百年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未来,廊坊农信系统将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进一步改革创新;以“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信念进一步坚守主责主业;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千锤万凿出深山”的匠心、“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信心,进一步传承农信精神、擦亮农信品牌。


相关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