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马维盛:花丝为骨 镶嵌作饰

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3-08-16 09:52:55

记者 张泰源 文/图 

7月15日晚,《非遗里的中国》河北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晚8时黄金档播出,展示了廊坊市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厂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精彩亮相。 据了解,《非遗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通过呈现非遗技艺传承的匠心与坚守,勾勒其发展的创新与活力,让观众体验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守正创新,感受到非遗技艺传承人的匠心精神。 花丝为骨 华贵璀璨的传承 大厂回族自治县距离首都不到50公里,作为京畿之地,当地的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在汉代初露端倪。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西域金银匠师随同北迁,纷纷定居大厂回族聚居地区。他们带来了传统的波斯图案和手工技艺,将花丝镶嵌技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明清两代,大厂花丝镶嵌飞速发展,大量产品被定为宫廷贡品。 如今,这项蕴藏着2000多年传统文化底蕴的技艺在年轻一代匠人们的手上绵延发展。 1988年出生的马维盛是地地道道的大厂人,父亲马福良是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在父亲的熏陶下,马维盛15岁开始利用假期学习拔丝、掐丝、制胎等花丝镶嵌制作的基础技艺。 走进大厂回族自治县的良盛达花丝镶嵌特艺有限公司内,马维盛手中的两根银丝细如发丝,在搓活板的摩擦下,两根银丝间隙不断缩小,直至紧紧缠绕在一起。“我们将两股以上搓成的丝称之为花丝。”马维盛说,花丝镶嵌工艺特别耗时,一件作品往往按月计时,甚至是按年计时。 据介绍,花丝镶嵌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的金银错工艺,是花丝和镶嵌两种工艺的结合,又叫细金工艺。“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说的就是花丝镶嵌技艺。花丝是指将金、银等金属抽成细丝,用编织、堆垒等技法将其编结出首饰、器物等形态;镶嵌指将珍珠、宝石等镶在金属片做成的托或者凹槽中。明清两代成为宫廷供奉,清代被列为“燕京八绝”之一。2008年,这项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千锤万錾 时间锻造的艺术 这边是把金、银抽成细丝,那边是把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錾出图案,再镶以宝石。马维盛解释道:“这是两种独立的工艺,但常在一起使用,‘花丝镶嵌’之名由此得来。” 以金银为艺术载体,在火的高温灼烧下,经过堆、垒、编、织、掐、填、攒、焊八大工序,每一件精雕细琢的花丝镶嵌作品由此浴火重生。 花丝为骨,镶嵌作饰。“花丝”之后,更需要妙手镶嵌。镶嵌工艺主要分为锉、锼、崩、挤、镶等。把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然后錾出花纹图案,接着将金属片做成精致的托或爪子形凹槽,然后将珠宝玉石等镶嵌后做以点缀,再组合在一起。镶嵌要“镶好、镶平、镶俏”,同是一块宝石,角度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外观俏丽。 刻苦钻研 古老文化的守望 目光落至展厅一角:一件耗时800多个工作日、用银20公斤以上、宝石数百颗的花丝镶嵌《天坛》,其造型的繁复精巧、焊接堆垒天衣无缝,让人叹为观止。 多年来,马维盛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俄罗斯宫廷工艺卡克图、蒙藏工艺、木纹金工艺、传统锤碟工艺与传统的花丝镶嵌工艺融合,让奢华的宫廷余韵又添一抹写意的清新。 现如今,马维盛的公司能生产蒙藏、花丝烧蓝、卡克图、金银摆件、首饰等8个系列1100余种产品,作品《四季平安花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百花杯铜奖。 “在赋予器物艺术价值的同时,传统技艺背后是匠人的信仰与坚守。致力于花丝镶嵌这一中国宫廷艺术经典,让它以全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并走入寻常百姓家。”言语间,马维盛对花丝镶嵌工艺发展的前景信心十足。

马维盛精雕细琢作品。

相关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