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3-12-11 10:10:48
记者 马越
丁锦,现任大厂回族自治县司法局夏垫司法所所长。她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强化人民调解职能,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深入推进法律服务,认真开展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为维护辖区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力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基层调委会的战斗堡垒作用,指导各村、居建强村、居调解组织,夯实村、居调解力量,科学配备人民调解员,目前辖区共建立调解组织35个,配备调解员200余名。结合辖区内回汉聚居村实际,丁锦创新性提出将清真寺“阿訇”及村内乡佬选为调解员,借助他们的声誉和影响,在回汉纠纷事件中有效防止了串联活动和矛盾的激化。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坚持每月一排查,对婚姻家庭、邻里、宅基地等常见、多发的纠纷,指导调解员利用乡音乡俗乡情优势,及时就地化解。对时间跨度大、历史积怨深、隐蔽性强的纠纷,前期了解后,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汇报,并统筹律师等法律服务资源,会同有关部门合力攻坚化解。为提高调解员的法律素质和调解能力,丁锦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开展业务培训,对调解的过程、调解的技巧、协议的制作、法律法规的解释等进行系统培训学习。
严格执行《社区矫正法》。落实社区矫正相关制度,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档案,规范审前调查、入矫宣告、在矫监管、解矫宣告四个环节的执行程序,全面了解社矫对象的基本情况、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定期组织教育学习和公益活动,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个别教育和心理辅导。自开展此项工作以来,累计接收社矫对象143名,累计解除社矫对象122名,社矫对象无脱管漏管和再犯罪现象发生。
在日常管理中,积极探索建立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五个一”制度。每日一报告,要求社矫对象每天利用微信报告个人工作、生活情况,以掌握他们的实时动态。每周一电话,每周与社矫对象通一次电话,了解最近一周的工作学习情况,并记录在案。每月一谈话,分别与社矫对象、家属、村干部进行座谈,将谈话内容归纳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每月一学习,安排读报、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学习法律法规等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以此来达到矫正效果。每月一劳动,委托村、居委会组织社矫对象参加公益劳动:打扫卫生、清理垃圾、维修健身器,以此强化社矫对象的社会责任感,修复社会关系。
为切实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丁锦提出了对社矫对象进行分类管理的工作方法:对不满30周岁的社矫对象给予更多的关注,熟悉其工作、学习情况,强化教育引导,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过自新。对60周岁以上的社矫对象适当放宽管理,酌情安排公益劳动、免除书写学习笔记,一个月到所汇报一次。
在对帮教对象的日常管理中,坚持做到“四知道、四熟悉、四了解”。即:知道其现住址、知道其平时去向、知道其现实表现、知道其联系方式;熟悉其相貌特征、熟悉其家庭成员、熟悉其相邻人员、熟悉其居住地周围环境;了解其性格爱好、了解其周围人际关系、了解其有何特长、了解其家庭情况。目前辖区内所有安置帮教对象均签订了帮教协议书,建立了帮教小组,制定了个性化帮教计划。安置帮教对象得到了妥善安置,有的还成为勤劳致富的典范。
丁锦坚持对矛盾纠纷多的不稳定村集中精力开展法治宣传;坚持针对农忙、农闲季节特点,利用村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足不出户接受法治教育;坚持结合重要节点,通过绘制文化墙、播放电子显示屏、制作展板条幅、开展法律咨询、举办法治培训等形式进行专题宣传。加强法治宣传阵地建设,指导各村、居依托村民广场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法治广场、法治长廊等文化阵地;积极协调乡镇政府和律师所,在各村、居设立法律服务工作站,配备村居法律顾问,建立法律顾问微信群,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辖区内祁屯村、夏垫村被命名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