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5-01-22 14:56:27
记者 张泰源 文/图
清代月白云锦彩云蓝龙纹单龙袍。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数千年的服饰史折射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勾勒出中华民族连绵不绝的生活画卷。
一座承载着千年汉服文化的殿堂——永清服装博物馆静静矗立在永清县高新区。踏入馆内,仿若穿越时空,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馆长赵波站在展厅中央,神情专注地向记者介绍展品。他的目光落在一件服饰上,满是自豪,“这件衣服可谓镇馆之宝,它采用了缂丝工艺,将蚕丝与金丝巧妙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古代极高的服装制作工艺。”
展厅面积10000余平方米,2000余件珍贵的中外服装有序陈列,每一件都像是一位沉默的历史讲述者。
民国妃红缎绣蝶恋花纹夹袍。
珍藏之路 初心如磐
37岁的赵波,与汉服的缘分源于儿时。受父母影响,他自幼便对传统服饰情有独钟。高中时,他揣着攒下的零花钱,在古玩市场寻得第一件旧衣服,就此叩开古装收藏的大门。“那时没什么收入,淘来的衣服价值不算高,却积累了宝贵经验。”赵波回忆道。
考入江南大学,赵波在服装知识海洋里遨游。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对传统服装的热情丝毫不减。十余年间,除西北、西南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他的足迹遍布国内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服装被他收入囊中,其中不乏国宝级藏品。他多次远赴国外,追回我国珍贵服装文物。日积月累,他练就了一双能辨别服装真伪的“火眼金睛”。
为了让更多人领略传统服饰之美,赵波毅然辞去大学教职,来到永清县创办服装博物馆并出任馆长。身为河北省级非遗项目汉服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他对汉服的热爱深入骨髓,研究成果丰硕。在《服饰导刊》上,他连续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耗时5年完成的《中国袍服史》涵盖先秦至民国时期汉服的演变,填补了中国袍服史的空白。他还计划撰写《衣裳》《冠帽》《鞋履》《配饰》等部分,最终完成一部《中国服装史》。
民国精白缎绣花卉纹倒大袖棉袄。
千年服饰的流转变迁
博物馆共设10个静态展厅和一个动态展厅,陈列丰富多样。历史厅中,中国五千年服装发展史如一幅长卷徐徐展开。从远古先民的质朴服饰,到秦汉的庄重、唐宋的华丽,每个时代的风格特征鲜明。云肩服饰厅内,各地云肩争奇斗艳,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清代宫廷服饰厅里,珍贵的宫廷服饰与汉族服饰,重现了那个时代的宫廷风华。民国服饰厅内,旗袍、褂裙、倒大袖等民国特色服装,让人感受到摩登与优雅。民族服饰厅不仅展示了中国56个民族的绚丽服装,还陈列着受中国服装文化影响的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的服装,彰显着中国文化的辐射力。动态展厅——霓裳一号秀场,用于承办大型服装秀,让传统服饰在现代舞台上绽放新姿。
“目前馆内藏品一万多件,十个展厅展示866件文物,比如汉代的素纱单衣和唐代的半臂,原文物分别在湖南省博物馆和日本的正仓院,所以咱们只能1:1复制。我们从养蚕到织布、复原,争取最大程度还原正品。其余展出的90%以上都是原文物。”赵波介绍,博物馆第一批馆藏是他20多年来从全国各地300多个乡镇村落收集得来。
赵波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一件件珍品。“这件朱紫色万福捧寿纹织罗袍非常珍贵,是明末清初的国家一级文物。它的朱紫色,取自深海特有的紫贝,约一万只紫贝才能制成1克染料,需反复浸染二三十遍才能染就,极为难得。这是一件花罗袍,纹样‘万福捧寿’清晰可见。”还有那件黄缂丝万寿如意纹褂,即黄马褂,宋徽宗赵佶曾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缂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足见缂丝技艺之珍贵,这件服装更是代表了丝织品制作技艺的最高等级,正反两面一致。月白云锦彩云蓝龙纹单袍、道光皇后吉服袍等,每一件都巧夺天工,承载着历史的印记。
清代精白绸花卉纹大红花卉纹玄色花卉纹三层云肩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在永清服装博物馆,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透明玻璃屏、沉浸式裸眼3D技术和3D试衣镜,借助VR、AI技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亲身感受传统服装文化的发展脉络。
记者参与了虚拟试衣的互动环节,体验了不同时代服装的穿着效果,趣味性和参与感十足。
考虑到部分桑蚕丝面料的珍贵文物对温湿度要求极高,馆内配备了国内最先进的恒温恒湿系统,为这些精美文物提供了稳定的保存环境,使其能够长久地向世人展示汉服之美。
近年来,永清县大力发展服装服饰全产业链。永清服装博物馆作为其中关键一环,以挖掘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为核心,展示了历代服装服饰、民族特色服饰及相关物品,对研究明、清、民国时期的服饰结构、织造技术和审美文化意义重大。
谈及未来,赵波目光坚定:“我们会继续在全国搜集藏品,扩充馆藏;加强与高校合作,开展更多科研项目,特别是文物复制工作。同时,增设中小学生研学课程,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汉服制作,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服装文化。”
在赵波及众多文化传承者的努力下,永清服装博物馆必将成为传承汉服文化的重要阵地,让汉服这一民族瑰宝在新时代闪耀光芒,走向世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