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文安崔家坊村:悠悠岁月留故事 绵绵文化藏底蕴

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5-02-26 10:11:45

记者 马越 通讯员 冯秉顼 文/图

崔家坊村距文安县城20公里,地处大清河与赵王新渠交汇之处,牛角洼行洪确保区内,属京、津、保三角地带,物产丰富,土地肥沃,风光优美。

该村历史悠久,在明代已形成村落。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崔姓奉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此地,后发展成村,以姓得名崔家坊。崔家坊位于大清河南岸,与河北长街村隔河相望。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乾隆皇帝到文安县巡幸水利,路经此地,见这里经常决口,积水成灾,拨白银数千两,筑堤改道,现崔家坊东西大街过去为大清河故道。由于大清河北移,河北长街村被截断,截断后的长街村今属崔家坊村,位于东西大街北部。

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四次巡幸文安堤工,曾赋诗四首,第二、三首还有夹注。一次,乾隆巡视文安水情,在崔家坊西登上千里堤,向南眺望烟波浩渺的文安大洼,感叹道:“好大的文安洼啊!”感叹后作诗并施恩减免了当地的赋税。地方官吏在乾隆登堤望洼之处建亭留念,该亭原有“皇恩浩荡”金字匾额,故称“皇恩亭”,俗称“望洼楼”。

位于文安县崔家坊村的“皇恩亭”。

传说故事“望洼楼”流传至今

“皇恩亭”俗称“望洼楼”,缘何叫“望洼楼”呢?这里还有一段传说故事。

明清时的文安洼百姓穷困,只能靠打鱼摸虾、刨地梨、捞榨菜为生。地方官吏大都贪图安逸,报喜不报忧。故此,文安洼的灾情一直“壅于上闻”,皇上连听都听不到,更不用说看到了。

有一年,乾隆皇帝带着一帮文臣武将巡视畿南河淀水系,乘龙舟从白沟河到白洋淀,然后顺流东下驶入大清河。

这一天来到文安县苏桥,群臣见苏桥镇的民房都盖在千里堤上,在这儿停船实在太乱,也不安全,遂将龙舟又向东驶了一会儿,停靠在崔家坊村西大清河南堤。船虽靠了岸,这些文臣武将谁也不敢请皇上登岸,为什么?说是怕不安全,其实这是借口,他们心里怕的是皇上看见文安洼“汪洋百里”,怪罪他们治水不力。正当他们遮遮掩掩、犹豫不决之际,不远处的千里堤上有人纵身跳入水中,吓得群臣惊慌失措,以为有刺客行刺皇上。乾隆下令“打捞上来,详细搜查!”

众人七手八脚地将跳水人打捞上来。只见他浑身是水,神情镇定,直挺挺地跪在船头。左右上前搜查一番,并未发现凶器,却搜出一个“密封堪固”的小包。拆开一看,竟是一张柬帖,上面工工整整写着“请我主登堤向南一望”九个字。原来此人乃当地一位宿儒,得知地方官吏欺上瞒下,有灾不报,本想写奏折奏上一本,但又想到自己无名无分,难以上达。后来听说皇上巡幸文安,便冥思苦想,终于想出这么个办法:趁皇上巡游大清河之机,跳水惊驾。

皇上看罢柬帖,倒还佩服这老儒的胆识,当即赦了惊驾之罪。心想自京城一路乘舟,到过不少地方,还没有上岸看看呢,既然柬帖上写了,不妨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乾隆登上千里堤向南一望,简直吓了一跳,只见文安洼烟波浩渺,直接天际,依稀村落在水上飘摇。故此动了恻隐之心,免除了文安县的税赋钱粮,并赋诗以记其事。

当地官府为宣扬“皇恩浩荡”,在乾隆登堤望洼处,建了一座“皇恩亭”,又名“御书亭”,不过,这都是官称。因为有老儒惊驾、请皇上望洼的传说,当地老百姓都叫它“望洼楼”。

崔家坊“哈哈腔”剧照。

古剧种“哈哈腔”深受群众喜爱

“哈哈腔”又名“合合腔”“柳子调”“拉拉调”,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哈哈腔”传入崔家坊。起因是这一年河间两个演托子戏(类似于皮影)的民间艺人流落至此,这二人一个姓段,一个姓阮,人们称之为段师傅和阮师傅。在表演托子戏时,他们唱的就是“哈哈腔”,唱腔婉转柔和,缓慢悠扬,一下子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有些人就学唱“哈哈腔”。

当时有一个叫朱凤臣的小伙子,虽然没上过什么学,但从小聪明伶俐,什么东西一学就会,而且过目不忘。他对“哈哈腔”入了迷,于是把两位师傅请到家里供养起来,学唱“哈哈腔”。在大家拥护下,由两位师傅邀请“哈哈腔”艺人,住在村里传艺说戏,吸引了大批青年前来学习。于是,“哈哈腔”的种子在崔家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公元1888年秋末冬初,崔家坊正式组建了哈哈腔戏班,公推朱凤臣为班主并兼指导教师,由老艺人陆续代传,已传授从艺演员五代,共培育演员130余人,主要演员40多人。在四、五两代当中,培养了女演员20多人。

崔家坊哈哈腔戏班阵容强大,演员最多时达120多人,会演唱传统剧目100多个,现存行头138身(件),有专人管理,每年都要定期晾晒,故有“六月六,晒行头”之说。据老人们讲,哈哈腔戏班会的戏特别多,过去从正月初三演到三十,每天两场,共四个多小时,演一个月都没有重样的。

在红火时代哈哈腔戏班几乎走遍了文安、固安、霸州、雄县、永清等附近地区,凡是足迹所到之处,人们都喜爱。过去一听说崔家坊演“哈哈腔”,观众争相观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戏班也排演了一些现代戏,如《夺印》《血泪仇》《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一来自群众的民间艺术,又恢复了古装剧目。1984年还排了新编历史戏《合凤裙》,春节期间,到文安县城参加全县文艺调演,受到欢迎。进入20世纪90年代,逐渐衰落,1995年以后停止大规模演出。

崔家坊哈哈腔戏班班主朱凤臣戏路很宽,是一个“采八角”的人,不但能演胡生、小生、武生,还能演文、武丑角,特别是其高腔胡生表演技艺,冠绝一时。清朝末年,霸州的一个财主为母亲过寿唱大戏,请了三个戏班,其中点了崔家坊哈哈腔戏班的《红鬃烈马》。可巧,唱主角胡生的朱凤臣高烧不退,卧病在床,为了应急,戏班就换了一个演员。胡生“薛仁贵”一上场,财主家管事的就找到后台问:“怎么不是姓朱的胡生了?”戏班人忙回答:“实在对不起,他得了重病,来不了。”人家说:“不行!我们就是冲着这个胡生才请的戏,得把他接来。”无奈,只好套上轿车赶到崔家坊,从炕上把朱凤臣扶起来上了车。朱凤臣虽患有重病,但强打精神登台上场,一撩帘子就是满堂彩。哪知一场戏演完,出了个通身汗,病竟好了。

民国年间,苏桥有东、西两个戏楼。一年正月开庙会,镇上请了两个戏班,一个是永清罗家营的河北梆子,一个是崔家坊的“哈哈腔”。罗家营占西戏楼,崔家坊占东戏楼,两台大戏对台争雄。罗家营班阵容强大,班主罗百岁艺名“活要命”,远近闻名,根本没把崔家坊的“哈哈腔”放在眼里,他对哈哈腔戏班班主朱凤臣说:“你们要是唱好了,我买头猪宰了请客。”哈哈腔戏班的演员争相夺彩,精湛的表演技巧受到了观众欢迎。三天下来,西戏楼看戏的没什么人了,都跑到了东戏楼。罗百岁当场认输,果然宰了一头大肥猪亲自送到哈哈腔戏班。最后双方达成协议,一对一天轮流演出,一共唱了12天。

“哈哈腔”在崔家坊一度形成热潮,大人小孩都会唱上几口。一天,有小两口正在水井旁摇辘轳浇园。一位过路人问到西码头怎么走,连叫几声大哥小伙子也不搭理,旁边的小媳妇告诉他,和她丈夫说话得唱“哈哈腔”。没想到这个人还真会,于是问路人就唱道:“叫一声大哥奔西码头可怎么走哇……”小伙子答唱:“转过弯儿去你奔正东……”他只顾唱,忘了自己正拧辘轳,结果一失神,脚一滑失足落水,辘轳把儿也掉井中,正砸在他头上。他媳妇可慌了神儿,冲井口唱道:“尊声丈夫你怎么样?”只听她丈夫在井中唱道:“我脑袋砸了一个大窟窿!”

少林武术会声名远扬

崔家坊最著名的是少林武术会。该会始建于1900年,由本村士绅马友芝任会长,武术名家李福荣任总教习,会员达150余人。全村中青年习武蔚然成风。

武术会所教习的武术器械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镗、棍、槊、棒、鞭、剑、锤、抓、拐子、流星等武术套路,拳术以通臂拳为主,兼习形意、花拳、弹腿等拳术。曾聘请沧州肖家铺著名形意拳名家肖师傅来村教授形意拳法,得其真传及功底深厚者有朱万才、刘义文等人。

少林武术会武师人才辈出,武艺高超,如马恩润的刀里加鞭、崔湘的滚地刀、李庆长的花轮扎串脖等,都成为武林绝技。

少林武术会成员均为本地农家子弟,平时以务农、打鱼为主业,业余练习武术,每逢年节农闲之时都要到外地出会表演联谊。曾经多次去霸州、胜芳、静海、大城、任丘、河间等地巡回表演,声名远扬。

如今的崔家坊村经济发达,物阜民丰,村中建成了旅游环卫公厕4座,垃圾池7处。1000多米的主街道已硬化亮化,厂房林立,农林养殖业发达,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善,正向和美乡村迈进。“皇恩亭”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一大景点。2012年,该村恢复成立“哈哈腔”剧团,“哈哈腔”2017年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武术会、大鼓队、秧歌会精彩纷呈。现在的崔家坊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成为雄安新区东一个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好地方。

相关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