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5-02-27 10:35:11
记者 吴琼 通讯员 王德良
他是党史精神的传播者,深入农村社区、机关单位、学校等地宣讲,给各级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学而不已的践行者,踏访革命遗址,参与编写《三河革命风云录》一书;他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者,在三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出主意、想办法、作表率……采访三河市原文化局副局长、退休老干部李云,会发现这位84岁的退休干部神采飞扬、元气满满,恰似“花样年华”。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退休后的李云,仍奋战在红色宣讲一线,一心一意扑在党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的宣传工作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他被三河党史研究室聘为党史宣讲团成员,深入到三河市机关学校、村街社区、企业军营,结合80多年前,当地发生的红色抗战故事,向干部群众宣传党的百年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他声情并茂的党史故事宣讲,给各级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1948年9月7日,华北4纵10旅3个团、4旅1个团,奉命攻打三河县城……”在全国文明村——三河市泃阳镇东套村,李云向党员干部进行宣讲时,结合该村临近三河县城、接壤泃河岸边的实际,重点讲述了抗战时期当地军民火烧沿口桥,切断日军交通运输线的战斗故事。两个小时的宣讲,让在场的干部听得津津有味。
“他有一颗炽热的心,他的宣讲,我们都很爱听!”听过李云宣讲的人,纷纷被他抑扬顿挫、满怀深情的演讲所感染。他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一个个巧妙的小环节,启发听众深入思考,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
据统计,在宣讲党的百年党史过程中,以李云同志为主讲人的三河市委党史宣讲团,共向三河市各界进行主旨宣讲16场次,宣传群众3.8万多人。多篇信息被《廊坊日报》《河北工人报》和廊坊党史网、河北党史网等媒体采用。三河市委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宣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常态化、长效化的先进事迹,受到一致好评。
深挖掘、重保护,在抢救发掘三河红色历史遗迹、遗址中,耄耋老人李云责无旁贷地将使命“担起来”。他多次走访革命老区,走访退伍军人事务局,地方党委、政府和党史、文旅部门,广泛宣传发掘红色历史遗迹、遗址的重要意义。在他的建议和参与下,一批三河抗战时期遗留下的地下兵工厂、革命小屋、无名烈士墓被发掘,并写进由三河退伍军人事务局、三河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联合编写的《三河革命风云录》一书。为此,三河被列入全国100个革命老区县之一,还被拍成了专题片,在全国各地进行展映。
“红色资源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红色资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李云说,“助推红色资源保护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虽然过程漫长,但我愿意一直奔跑下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河市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民间文化、村街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不同领域、各个角落都留下了李云的脚印。在担任三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审委员会主任的过程中,他履职尽责、不辱使命。与评审委员会工作人员一起,实地走访每一个申报项目,本着对上级、对政府、对当事人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评审职责。
在通过的60项评审项目中,不乏一些在国际有影响的项目被推出。其中,县级金镶玉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张亚军,在2008年应邀为组委会在所有的2000块奖牌上镶上玉石,俗称金镶玉。有着50年历史的三河雅迪玉器加工厂,如期完成了任务。李云担任三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审委员会主任的3年里,不负众望,共为全市赢得省级非遗项目6项、市级非遗项目29项、县级非遗项目35项。
没有高谈阔论,没有豪言壮语,李云用言行诠释着心中的信仰,用热血书写着党员的信条。李云说:“党龄越长,我就越是活得明白通透,越是珍惜党员的职责和使命。只要跟党走,浑身充满正能量;时刻报党恩,‘花样年华’享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