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燕京八绝”大讲堂揭开雕漆神秘面纱

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5-02-27 15:06:06

2月23日,“燕京八绝”大讲堂第二场讲座——“百髹繁艺剔朱漆”在廊坊博物馆举行。省级非遗项目雕漆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江娓娓道来,揭开雕漆这门古老艺术的神秘面纱。

追溯起源 千年传承,文化脉络娓娓道来

讲座伊始,朱江带领听众穿越时空,回溯到遥远的过去,“早在8000年前,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漆,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被专家称之为中国的‘漆之源’。”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仿佛在讲述一段神秘的历史传说,“河姆渡文化漆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漆器之一,它由整段木头镂挖而成,外壁雕刻成瓜棱形,斑驳的红色涂料经鉴定为有机漆,为中国的髹漆工艺找到了源头。”听众们仿佛身临其境,目睹了古代先民们探索漆艺的场景,对漆艺的起源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谈及雕漆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朱江兴致勃勃。“雕漆技艺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历经宋元时期的发展,在明永乐后进入宫廷,成为‘燕京八绝’之一,于清乾隆时期达到顶峰。”他引用《髹饰录》中的记载,“剔红,即雕红漆也。唐制多印版刻瓶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通过这些古籍记载,听众们清晰地感受到了雕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风貌与演变过程。

工艺解密 原料珍贵,工艺繁杂尽显匠心

“什么是漆呢?”朱江抛出这个问题,瞬间吸引了听众注意力。

“漆字,最早的定义来自许慎的《说文解字》:‘泰,木汁也,可以髹物,从木,象形,泰如水滴而下也。’如今,我国大部分地方取漆的方法,依旧是用刀在树皮上割开V字,让木汁流出。”他详细介绍了漆的特性,诸如防水涂料、耐酸碱、耐腐蚀、包容性强、可入药、可塑性强、抗氧化、抑菌等,“滴漆入土,千年不腐”,这些特性让漆成为制作雕漆的绝佳原料。

在讲解雕漆工艺流程时,朱江神情专注,“雕漆采用天然植物大漆、植物桐油配以名贵的朱砂、石黄等矿物质颜料为主要原料。设计是整个作品的灵魂所在,决定了作品的风格与内涵;制胎有金属胎和非金属胎两种,不同胎体各有其特点与适用场景;制漆需要丰富的经验与十足的耐心,调制出合适的漆料至关重要;再每天髹一遍,髹至百余层,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所以雕漆又被称为‘时间的艺术品’。”

为了便于听众理解,他拿起一件雕漆工具,现场演示了简单的雕刻动作,“髹漆完成后,还要经过画样、雕刻、烘干、打磨、抛光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对技艺要求极高,一件雕漆产品的制作周期少则半年,多则一两年。”

作品赏析 巧夺天工,艺术魅力震撼人心

进入作品赏析环节,朱江逐一展示了多件其创作的雕漆作品。

一件剔红花卉纹盘映入眼帘,盘中的花朵娇艳欲滴,花瓣的纹理细腻清晰,仿佛能让人闻到扑鼻的花香;一款以山水为主题的雕漆屏风,远处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近处的树木郁郁葱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人物的神态动作栩栩如生,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朱江分享了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和背后的故事。“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我对大自然的热爱,我希望通过雕漆,将大自然的美丽永久地保存下来。在创作过程中,我遇到了诸多困难,比如在髹漆时,漆层的厚度不好掌握,经过无数次尝试才找到合适的方法。”这些故事让听众们更加深刻地领略到了雕漆艺人在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执着,也对雕漆作品蕴含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创新传承 坚守匠心,雕漆艺术的当代思考

讲座中,朱江结合创作经历,探讨了雕漆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与挑战。他表示,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雕漆工艺的传承不仅需要技艺的延续,更需要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他分享了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期间的感悟:“传统工艺需要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朱江创办的朱漆坊雕漆艺术工作室正尝试将雕漆技艺应用于现代家居设计和时尚配饰中,如雕漆项链、雕漆音响、雕漆茶具等文创作品,希望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雕漆艺术。

观众反响 感受非遗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讲座结束后,现场观众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市民李颖激动地说:“今天的讲座让我对雕漆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自豪于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只听说过雕漆,没想到它背后有这么深厚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王焕鹏则表示:“朱江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让我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也坚定了文化自信。这些非遗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有责任让它们传承下去。”

廊坊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燕京八绝”大讲堂将陆续推出景泰蓝、玉雕、牙雕等主题讲座,邀请更多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前来,与市民分享传统工艺的精彩故事。(记者 张泰源 文/图)

相关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