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5-03-20 14:38:34
记者 张泰源 文/图
“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在咱们这一代断了根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安头屯中幡第九代传承人刘怀伶的话语中满是坚毅与执着,演绎着安头屯中幡的传承故事。
溯源:千年技艺 御赐荣光
春日的午后,香河县安头屯镇弥漫着古朴的气息。今年69岁的刘怀伶坐在院子里,缓缓打开了话匣子:“中幡起源于隋唐,算起来有1300多年了,最开始是大运河漕运船工们受船帆启发,拿废弃桅杆耍着玩,慢慢就有了后来的中幡表演。”
彼时,中幡只是船工们劳作之余的消遣,却在民间滋养下,悄然生根发芽。
到了清代,安头屯中幡迎来鼎盛。清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巡视江南返京途经香河段,安头屯镇的中幡表演令他眼前一亮。只见表演者们身形矫健,中幡灵动翻飞,气势不凡。乾隆龙颜大悦,当即敕封幡面一对,上书“龙翔凤舞”,下书“人神共悦”,还赐予全套演出服饰与道具。“那可是我们中幡人的无上荣耀,打那以后,中幡在十里八乡更出名了,想学的人也越来越多。”刘怀伶说起这段历史,一脸自豪。
清咸丰元年,咸丰帝登基大典,安头屯中幡老会进京祝贺。他们的表演再次惊艳全场,咸丰帝御赐“重兴老会”会名,敕封幡面一对,上书“风调雨顺”,下书“国泰民安”。其中,“国泰民安”幡面珍藏至今,静静地诉说着那段辉煌岁月,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幡传承人。
作为民间艺术瑰宝,安头屯中幡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惊艳:百招绝技 力与美交融
在香河国安第一城,一场震撼人心的表演正在上演。广场四周围满了观众。
随着激昂的锣鼓声响起,表演者们鱼贯入场。他们身着传统服饰,精神抖擞,手中的中幡高耸入云。“大家看,这是‘罗汉撞钟’!”现场解说员的声音刚落,只见几位表演者迅速站定,中幡在他们之间快速传递,每一次交接都伴随着沉闷有力的撞击声,仿佛撞响了千年古钟,气势磅礴。观众们目不转睛,被这精彩的表演深深吸引,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紧接着,“老虎大撅尾”的表演开始。表演者猛地发力,中幡尾部高高扬起,在空中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恰似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在摆尾,尽显王者风范。
“秦王倒立碑”将表演推向了高潮。表演者稳稳地将中幡倒立在身上,中幡笔直挺立,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却始终保持不倒。全场观众都屏住了呼吸,直到表演结束,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得练多少年才能有这功夫啊!”一位观众由衷赞叹。
如今,安头屯中幡拥有100多个成熟的表演动作。前把幡的起幡托塔、摘肩托塔等30多个动作行云流水,后把幡的插剑脑件、插花脑件等30多个动作变幻莫测。这些动作不仅展示了力量之美,更是对平衡与技巧的极致挑战,一招一式都凝聚着传承人的心血与智慧。
新生:校园传承 未来可期
随着时代变迁,安头屯中幡的传承之路充满挑战。“前几年,中幡队里都是40多岁以上的人,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学。眼看这门技艺就要后继无人,我这心里急得火烧火燎。”刘怀伶回忆曾经的困境,眉头紧锁。
就在大家为中幡传承发愁时,刘怀伶萌生了非遗进校园的想法。“学校是传承文化的摇篮,孩子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说不定能让中幡重新焕发生机。”刘怀伶的想法得到了地方学校的大力支持。
2014年,中幡文化课堂在香河县安头屯中心小学和香河县第十中学正式开课。一开始,困难重重。孩子们年纪小,难以驾驭又高又重的中幡。刘怀伶和其他老艺人特制了一批小型中幡,方便孩子们练习。同时,邀请民间艺术家担任艺术辅导员,每周固定时间给孩子们上课。
“刚开始,竿子又沉又不好控制,总是掌握不好平衡,但是我特别喜欢,就想把它学好。”香河县第十中学中幡队的刘博文说。
课堂上,孩子们从最基本的握杆、打鼓点学起,一点点掌握中幡表演技巧。慢慢地,孩子们被中幡的魅力所吸引。目前,中幡进校园的举措成效显著,已经有了具备演出能力的学生团队。队伍里年龄最小的孩子4岁就学习中幡。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安头屯中幡的传承队伍仅有3人,活动范围也局限在香河本地。而如今,中幡传承队伍已壮大至200多人,不仅登上全国各地的舞台,还与中央电视台展开了合作。”刘怀伶骄傲地说。
如今,安头屯中幡活跃起来,经常参加国内花会表演大赛和大型演出活动。在舞台上,中幡依旧豪情万丈。一代代传承人对古老技艺的坚守,令悠长的运河乡愁绵延至今。
记者手记
守护非遗之光
照亮传承之路
当我踏入安头屯镇,聆听刘怀伶等老艺人讲述中幡往昔,那些御赐荣光的片段透着先辈们的骄傲与荣耀,能想象当年中幡表演时万人空巷的热闹场景。谈及传承困境,他们眼中的忧虑与无奈直击人心,传承的艰难远超想象。
在校园里,看到孩子们稚嫩而认真的脸庞,从最初的难以驾驭到熟练掌握动作,眼中满是对中幡的热爱。这不仅是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火种的传递。
从古老的运河边起源,历经千年风雨,安头屯中幡在传承与创新中砥砺前行。它不仅是一项民间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如今,安头屯中幡正以崭新的姿态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让文化旗帜在华夏大地永远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