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马振行:四万老物件里的时光守望者

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5-08-14 15:03:58

记者 张泰源

永清县后奕镇白雁口村的晨光,总先一步照进马振行的民俗收藏馆。67岁的老人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阳光穿过窗棂,在错落陈列的老物件上投下斑驳光影——墙角的铁叉带着锈迹,桌上的座钟停在某一刻,玻璃柜里的徽章泛着旧时光泽。这里的四万余件藏品,是马振行近四十年的心血,也是一部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村生活史。

一叉一秤 藏着光阴的重量

“这秤砣是历经三个朝代传下来的。”马振行捧着掌心沉甸甸的铁疙瘩,指腹摩挲着包浆温润的表面。这枚秤砣的来历,他能讲上半天:沧州一位老爷子守了一辈子,无数人高价求购都被拒绝,直到听说白雁口村有个“痴人”专收老物件,特意托人送来。“老爷子就嘱咐一句‘你得守下去’,我把这话刻在了心里。”

在收藏馆里,老农具、老家具、老生活用品等物件琳琅满目,每件都有自己的故事。马振行最偏爱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老农具:脱粒用的石碾子磨得发亮,一台铁皮包裹的鼓风机摇柄转动时仍能听见齿轮咬合的钝响。“以前没机械化,麦子收回来,就靠它把麦粒和麦糠分开。你看这铁皮上的凹痕,都是一代代人攥出来的。”他摇着把手演示道。

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马振行懂这些农具的分量。“它们不是破烂,是咱祖辈的饭碗。”他指着一把缺口的镰刀,“这刀割过多少亩麦子?救过多少人的饥?年轻人见都没见过,可不能让它们就这么没了。”

近四十载收藏

一场与时光的赛跑

“我从1990年开始收藏,一开始没有特意去做,就是到亲戚朋友家串门,看到喜欢的老物件就买过来,也有人免费送。后来慢慢成了习惯,收藏的东西越来越多,才开始有意识地去收购。”马振行说。

自打他痴迷上了收藏,只要听说哪里有老物件、哪家有相关藏品,都会跑去收购。经过近四十年的积累,他收藏的藏品已达四万多件,涵盖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瓷器、家具、字画、书籍、钱币、乐器等十多个品类。

如今,收藏馆里的物件按“衣食住行”分类陈列:土布衣衫上的补丁记录着节俭,雕花木床上的纹样藏着婚嫁习俗,煤油灯的灯芯结着岁月的黑垢。“这是存档!”马振行说得认真,“把老辈人的生活存档,让后人知道咱是从哪来的。”

守望与传承

让旧时光照进新日子

马振行常给来参观的孩子当讲解员,教他们认耧车、辨纺车,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故事。

“现在科技发达了,生活条件也好了,都是机械化种田,许多老物件都被淘汰了,很多年轻人都没见过。我把这些物件收集起来对外展出,就是希望年轻人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也为老一辈人留住内心的乡愁。”

马振行表示,“今后打算继续扩大收藏馆的规模,增加收藏品数量,并且坚持免费开放,让更多年轻人通过民俗收藏馆,认识、了解以前的艰苦日子,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他还计划,若条件允许,会与中小学、幼儿园沟通联系,邀请孩子们来参观,给他们上一堂生动的实践课,充分发挥收藏馆的作用。

夕阳西下,马振行锁上收藏馆的门,老物件在馆内沉默伫立,却仿佛能听见它们共同的低语——关于土地,关于劳作,关于一代代人未曾褪色的生活印记。而马振行,就是那个让时光驻足的守望者。

相关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