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永清非遗寻踪

探寻千年文脉传承密码

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5-08-14 15:09:49

记者 张泰源 文/图

图为徐艳丰秸秆扎刻作品“飞云楼”“应县木塔”。

8月12日,在永清县非遗工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秸秆扎刻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艳丰正弯着腰,用镊子夹起一节拇指长的高粱秆,小心翼翼地嵌入“应县木塔”模型的飞檐处。镊子尖与秸秆接触的瞬间,他手腕微颤,老花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推——这个动作他重复了近60年,指尖的薄茧早已成了丈量岁月的刻度。

正是匠人的执着坚守,才有了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在永清县的街巷村落间,像徐艳丰这样的老手艺人还有很多。永清县拥有10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被系统保护的丝线串联成链,既守护着老手艺的温度,又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彩。

图为徐艳丰秸秆扎刻作品 “飞云楼”“应县木塔”。

秸秆扎刻:高粱秆上的“建筑史诗”

“你看这斗拱,得用六节秸秆榫卯咬合,差一毫米就会塌。”徐艳丰摘下老花镜,指着工作台前的半成品“故宫角楼”模型。阳光透过窗棂,在他银白的发丝上跳跃,也照亮了模型上密密麻麻的秸秆构件——这些普通的高粱秆,在他手中变成了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节都藏着古建筑的密码。

作为永清秸秆扎刻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艳丰与高粱秆的缘分始于14岁。“当时在电影里看到天安门,就琢磨着能不能用高粱秆扎一个。”他回忆道,那时村里种高粱,妇女们常用高粱秸秆编筐篓,没人想到这东西能变成艺术品。为了凑材料,他每天放学后就去地里捡高粱秆,用家里的小刀开槽拼插,“父母说我不务正业,但我就是着迷——你看这秸秆空心有节,不就像古建筑的梁柱吗?”

在徐艳丰的工作室里,一把用了几十年的牛角锥子静静躺在工具盘里,锥尖的豁口记录着岁月。“扎刻的关键在锁榫,得从下到上、从内到外,遵循‘六节稳固’的规矩。”他拿起一节秸秆演示,左手扶稳构件,右手持锥子钻眼,再将另一节秸秆削成榫头嵌入,“这活儿急不得,那座天安门模型,用了70多万节秸秆,光打磨就用了一年。”2008年,这项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2021年又登上央视《潮起·非遗焕新夜》,当镜头扫过他扎刻的“祈年殿”模型时,全国观众都惊叹于那些高粱秆搭建的穹顶曲线。

徐艳丰的作品被北京民俗博物馆收藏,“黄鹤楼”“天坛祈年殿”等模型成了镇馆之宝。近日,永清秸秆扎刻编入初中教材——河北省中学美术书。

“如今儿女都继承了这项手艺,我很欣慰。”说话间,他拿起一段秸秆,指尖翻飞间,一个微型斗拱已初见雏形,“这手艺不是靠脑子记,是靠手上的茧子。”

甲胄复原:铁甲上的历史温度

甲胄,是中国古代将士的防护装具,更是战争文化的鲜活载体。然而,随着时光流转,这些历史的见证者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为重现甲胄的昔日辉煌,永清县传统甲胄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长春毅然投身复原事业,以匠心守护这份古老遗产,其传统甲胄制作技艺已入选永清县非遗项目名录。

甲胄复原之路充满挑战,跨越多个学科。“要融合考古学、皮革皮艺、织造工艺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细致整合线索,才能真正贴近古人的设计巧思与精湛技艺。”刘长春的话语,道出了这份工作的艰辛与独特魅力。在他的工作室对面,一套精心复原的满族正蓝旗甲胄静静陈列:灯光下,甲胄纹饰精繁,甲片错落间透着凛然威风,每一处细节都凝结着他无数日夜的钻研与付出,彰显着对传统技艺的深刻体悟。

深耕工艺美术领域多年的刘长春,创立“瀧宇造办处”品牌,致力于甲胄文化的推广与创新。近年来,他以中国武将形象为灵感,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桌游;更尝试将甲胄工艺与现代雕塑艺术结合,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命力。“雕塑是精神的凝固,”刘长春说,“将甲胄技艺融入现代雕塑,不仅是对传统的传承,更能推动它走进生活、融入社会。”他期待着,以这样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触摸到甲胄背后的文化基因,传承那份流淌在血脉中的武将精神。而如今的甲胄,早已超越了战争范畴,成为古代艺术与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鲜活象征。

核雕创作。 

核雕:方寸间的乾坤万象

“你看这枚橄榄核,纹路就像山水脉络,刻刀得顺着它走,才能让人物‘活’起来。”王千月捏着一枚刚完成的《点睛三国人物》核雕,指尖的薄茧蹭过核面,关羽的凤眼在光影中灵动。这位生于永清核雕世家的手艺人,如今头顶着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等众多头衔,案头却始终摆着最朴素的刻刀与砂纸。

自幼在木屑香里长大的王千月,2004年创立“星月堂”工作室时,还带着少年人的执拗。他的作品屡破窠臼——《核雕一百零八罗汉》在海峡两岸文博会上摘得金奖时,评委说“从没见过把橄榄核刻出石窟造像的厚重感”;《点睛系列之三国人物》拿下中国—东盟博览会奖项,靠的是“让传统人物有了现代审美的筋骨”。

2014年,王千月建起50亩的永清核雕文化园。“600多家工作室扎堆儿,才能让小核雕成大气候。”他站在园区长廊里,看着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雕刻,“以前都是守着货摊等客来,现在镜头一照,全国都能看见咱永清核雕的门道。”

2016年起,王千月发起核雕技艺大赛,连续举办三届,催生出省级工美职称4人;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获得者8人、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一级)荣誉称号获得者10人……有力地提升了永清核雕品牌的知名度,促进了产品的品质和价值,推动了核雕产业的发展。

如今,展览馆年接待人数超10万人次,电商基地为60余家优秀核雕企业、工作室搭建了集中展示的舞台。每逢周五,这里就会迎来一场“核雕盛会”,大厅内人来人往,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一件件精美的核雕在买卖双方手中传递,短短几个小时成交额1000多万元。热闹的场景成为永清文旅体验中独特的商业文化景观。

“核雕小,乾坤大。”王千月拿起一枚刚开坯的橄榄核,刻刀落下的瞬间,细小的木屑簌簌飘落,“守着老规矩,盯着新路子,这门手艺就永远有奔头。”

孩子们体验秸秆扎刻。

传承新篇:让老手艺活在当下

近年来,永清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工作,对全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普查,摸清全县非遗起源、延续、发展、分布和保存现状,及时整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永清县文广旅局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了拉网式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永清县非遗项目得到了高效保护和传承,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截至目前,永清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9项、市级26项、县级68项,内容涵盖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美食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永清县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暮色降临,徐艳丰的工作室仍亮着灯。他对着图纸,将最后一段秸秆嵌入“应县木塔”模型的顶端。窗外,永清的夜空繁星点点,仿佛与模型上的斗拱遥相呼应。“你看这秸秆,春种秋收,循环往复,就像我们的手艺。”他轻轻抚摸着模型,声音里带着释然,“只要有人学,这文脉就断不了。”

从高粱秆搭建的“空中楼阁”,到铁甲上的历史印记,再到橄榄核里的大千世界,永清的非遗技艺正以鲜活的姿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长。这些由时光打磨的文化密码,不仅记录着过去,更在书写着未来——当传统与现代相遇,千年文脉便有了最动人的当代回响。

相关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