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5-09-23 15:27:43
记者 郑爽 通讯员 何万志 杨耀树 文/图
西滩里村党支部书记杨赛。
在文安县滩里镇西滩里村,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亮了村委会那块擦得锃亮的记事板。3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杨赛站在板前,用红笔圈出当日重点——“村西排水渠清淤”“村北修建外环”……这是他扎根乡村的第5个年头,也是带领村子蝶变的第2年。这位透着书卷气的“90后”,正以青春之力,在乡村振兴的考卷上写下生动答案。
从痛点里找振兴切口
2023年接过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时,西滩里村村民的“急难愁盼”就落在了杨赛的肩上:2300多人的大村,没有像样的办事场所,村民办事得在走廊排队;除了主街,走夜路全靠手电筒;最让人头疼的是村南那片占地8亩的臭水坑,数十年的污水淤积让周边成了“禁地”。
“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得先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杨赛的办法很实在,他带头腾退村委会杂乱的储藏室,改造成亮堂的行政服务大厅,窗口前摆上座椅,灯光调至柔和,村民办事不再站着等;拿着测绘图在村里转了三天,146盏太阳能路灯沿着村路竖起,夜晚的村庄第一次有了“不摸黑”的安全感。
而臭水坑这块“硬骨头”,成了他打开局面的关键。“这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乡村治理的试金石。”杨赛带着“两委”班子蹲在坑边开现场会:先建200平方米污水处理站,铺1500米管网实现雨污分流。2024年汛期暴雨,村南低洼处首次不再积水;挨家挨户做工作,收回村民私占的坑边土地,拓宽公共胡同;协调宅基地开辟施工通道,让大型机械得以进场。
2023年隆冬,零下17摄氏度的夜里,杨赛裹着军大衣在工地守了七天七夜。如今再看这里,环岛沥青路环绕,150多棵树木错落成景,997平方米草坪铺展如毯,智能健身区和儿童乐园里满是笑声。“以前开窗闻臭味,现在推窗见公园。”村民陈首刚的话,道出了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感。
用巧劲聚振兴合力
乡村振兴单靠干部干不行,得让村民成主角。杨赛的“巧劲”,就用在激活乡土内生动力上。
在改造5处垃圾点时,他不搞“一刀切”,而是带着村民代表现场商量:“围挡用啥材料?硬化道多宽?大家说了算。”最终建成的垃圾点,既解决了雨雪天倒垃圾踩泥的问题,又因设计贴心成了村里的“小景观”。村东600多平方米的垃圾坑塘改造,他让村民当“监理”,小挖掘机搭配村民的小三马车,既节省成本,又让大家有了参与感。
党员的力量也被进一步凝聚。200平方米的新党员活动室里,每月一次的“议事会”雷打不动,32名党员带着村民诉求来,揣着解决方案走。“大家跟着这个年轻书记干,心里踏实。”老党员杨宝民说。
以蓝图绘振兴未来
杨赛铺开的规划图上,乡村振兴的脉络清晰可见:2026年计划将700多米排水渠改造成12米宽的南北大道,处于村东工业区和村西居民区的中间位置,方便全村车辆出行;修通村北外环,让工业车辆绕开学校和幼儿园,既保安全又优环境;利用村南公园的人气,引进小型商超和快递点,让“15分钟生活圈”落地生根。
夕阳下,公园的景观灯渐次亮起,村民们在这里散步、健身、拉家常。杨赛摘下眼镜擦了擦,眼里映着灯光和笑容。这位“90后”村支书的乡村振兴答卷,没有华丽辞藻,却写满了“把村子变美、让村民过好”的朴素初心——而这,正是青春力量扎根乡土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