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珑珐琅景泰蓝博物馆:文旅融合奏响非遗新乐章

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5-09-24 14:47:15

记者 张泰源 文/图

工人在进行铜胎烧制。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文化瑰宝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游客探寻历史、感受文化魅力的热门目的地。三河珑珐琅景泰蓝博物馆,不仅是一座收藏景泰蓝艺术珍品的殿堂,更是一处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创新之地,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艺术之旅。

馆韵初起:探寻历史的足音

踏入珑珐琅景泰蓝博物馆,仿佛踏入了一个被岁月尘封的艺术世界。这里建筑面积达2750平方米,上万件景泰蓝作品有序陈列,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讲解员热情地介绍:“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诞生于宫廷,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因其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别看它现在广泛流传,早期可是宫廷贵族的专属,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跟随讲解员的讲解,游客们首先来到历史展区。这里展示着不同朝代景泰蓝的发展脉络,从元代蒙古可汗忽必烈远征西亚阿拉伯带回的制作技术,到明代宣德年间形成独特风格,再到明代景泰年间工艺和表现手法达到艺术高峰,每一段历史都仿佛在眼前鲜活起来。“看这件元代的景泰蓝器物,虽然工艺还略显粗糙,但已经能看出独特的异域风格。”讲解员指着一件展品介绍,“而这件明代的花瓶,掐丝细腻,色彩明艳,代表了当时景泰蓝制作的高超水平。”

游客李女士感慨道:“以前只是听说过景泰蓝,没想到它背后有这么悠久的历史。通过这些展品,感觉自己与古代文化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博物馆内的景泰蓝作品。

工艺揭秘:领略匠心的独运

穿过历史长廊,来到工艺展示区,景泰蓝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三河市非遗协会副会长张金香正在为游客讲解制作工艺,“景泰蓝制作可是个精细活,包含制胎、掐丝、焊丝、点蓝、烧蓝、打磨、鎏金等10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在制胎区域,工匠们熟练地将铜片剪裁、敲打,塑造成各种精美形状。“这制胎就像搭建房子的框架,框架搭好了,后面的工序才能顺利进行。”一位工匠介绍。

掐丝区则是另一番景象,细如发丝的铜丝在工匠手中被弯曲成各种精美图案,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栩栩如生。“掐丝是景泰蓝制作的关键工序之一,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稍有差池,整个作品就会失色不少。”张金香拿起一根铜丝,向游客展示。

点蓝区更是色彩斑斓,工匠们用特制的工具将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填充到掐好的丝框中,仿佛在绘制一幅绚丽的画作。“点蓝的颜色搭配非常重要,要根据作品的主题和风格来选择,每一种颜色都要恰到好处。”一位点蓝工匠说道。

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下这精湛的工艺。

博物馆内的景泰蓝作品。

国礼之耀:感受文化的传播

核心区域国礼展示区,陈列着多件作为国礼赠送的景泰蓝作品,每一件都见证着中国与世界的友好交流,也是文旅融合中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这件《盛世欢歌》瓶,主题图案由孔雀、牡丹、玉兰、和平鸽等构成,象征着安静、祥和、繁荣、发展,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瓶身部分花纹中西兼用,体现中国与世界相互交融的理念,它的同款被选作向联合国赠送的国礼,现藏于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万国宫。”讲解员自豪地介绍。

《和平尊》《大唐风采》《和平欢歌》《喜凤瓶》等作品,造型美、花纹细、色彩鲜,庄重华贵,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分别赠送给友好国家及其元首、国际组织或国际友人,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

正在参观的外国游客约翰赞叹道:“这些作品太美了,它们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要把在这里看到的一切分享给我的朋友们,让他们也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研学互动:点燃传承的火种

博物馆设有研学体验区,为游客提供了体验制作景泰蓝的机会,这也是文旅融合中吸引游客深度参与的一大特色。在这里,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动手,体验掐丝、点蓝、烧制等景泰蓝工艺。

“我一开始还担心做不好,没想到在老师的指导下,还真做出了像模像样的作品。”今年12岁的张汐月开心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这样的体验活动非常有意义,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非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书本上的知识更生动。”家长张卫东说。

珑珐琅景泰蓝博物馆经常举办公益研学活动和校企合作,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和喜欢景泰蓝文化。张金香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景泰蓝文化在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河珑珐琅景泰蓝博物馆以文旅融合为契机,让古老的景泰蓝文化焕发出新活力,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体验,更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游客王红梅表示:“走进三河珑珐琅景泰蓝博物馆,就像穿越了一场千年的艺术梦境,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这里不仅是文化的殿堂,更是心灵的栖息地。”

博物馆内的景泰蓝作品。

记者手记:触摸非遗温度 感受非遗魅力

走出三河珑珐琅景泰蓝博物馆时,透过玻璃幕墙,馆内陈列的景泰蓝摆件被灯光镀上一层暖光。手中还留着方才体验掐丝时,铜丝边缘轻微的凉意——这抹触感,成了此次探访最鲜活的注脚。

原本以为,非遗博物馆多是“隔着玻璃看历史”,但在这里,“活”是最鲜明的底色。不是冰冷的展品标签,而是张金香副会长拿起铜丝时,指尖熟练的弧度;是制胎工匠敲打铜片的声响,每一声敲打都像在与几百年前的手艺对话;更是国礼展区里,《盛世欢歌》瓶上中西合璧的花纹,静静诉说着文化走出国门时的骄傲。

最打动我的,是研学体验区里孩子的眼神。当一个小男孩小心翼翼地用工具将蓝色釉料填入丝框,抬头问“老师,这样是不是和古代工匠做的一样”时,突然懂了博物馆的意义——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要让孩子亲手摸到、亲眼看到、用心感受到的文化基因。就像那位家长说的,“比书本生动”,这份生动,正是传承的火种。

文旅融合的风,吹醒了很多沉睡的文化瑰宝。三河珑珐琅景泰蓝博物馆没有只做“展示者”,更做了“连接者”——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工匠与游客,也连接中国文化与世界目光。离开前,再看一眼馆内上万件景泰蓝作品,它们不再只是“艺术品”,更像是一个个鲜活的文化使者,正等着用千年的工艺向更多人唱出新的乐章。

相关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