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3-02-24 13:57:53
胜芳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
记者 张泰源 通讯员 刘雪霜 文/图
高跷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艺性表演,南北朝时期便有踩着高跷表演的画作,唐以前称长跷伎,宋叫踏跷,清以后称高跷。
光绪年间的《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中就有胜芳高跷会的出现。胜芳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创建于道光十四年,源于永清四道堼村,为深受群众喜欢的“十二乐”高跷会。
历史悠久 水旱码头兴起高跷会
胜芳古镇始建于2400多年的春秋末期,是古时有名的水旱码头。清末到解放初期是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的黄金时期,会众人数众多,并在“十二乐”的基础上增加了刘二姐、刘二嘎、傻妈、戏曲望江亭、小上坟等角色。根据地方高跷特色,由高跷角色上伴奏,全部改为在平地由乐队伴奏。
对于从小耳濡目染的胜芳人来说,高跷会是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娱乐盛会。无论是夸张的妆容、翻飞的衣袖,还是踩着半米高的“腿子”猛然空翻或倒立的身姿,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作为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会头,39岁的陈海涛带领着200余名传承人,守护着200多年历史的高跷老会,一声锣响,带他们回到百年前的狂欢队伍。
边舞边唱 演绎民间绝活
近日,记者来到胜芳镇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会址,老胡同儿、老道具、老戏服一一映入眼帘:两个已有近百年历史的提盒静置在胡同一角;咚咚锵……传承了60余年的铜锣,声音依旧清脆;丝绣和珠片全部是手绣的老戏服也异常精美。
走进屋内,靠墙放着两排衣架,架子上挂着12堂戏服,这是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中12位核心人物穿的服装。隔壁的小房间放着数十副高跷以及一些表演道具。
陈海涛介绍,胜芳高跷和各地一样分为“文跷”和“武跷”,同义高跷属于文高跷,文跷腿子高于武跷,注重扭、摆、说唱和面部表情;武跷注重特技表演。但因近几年的观赏需求,同义高跷也涵盖了武跷的所有技能表演,目前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形式。踩街表演形式胜芳镇俗称“摆会”,摆会由小鼓配小锣伴奏,因同义高跷表演时配合民间小调唱段,所以撂场时由大鼓、二胡、笙管等乐器伴奏,角色间多为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
延续传统 传承经久不息
陈海涛介绍:“目前,高跷表演动作有苏秦背剑、怀中抱月、单腿探海、鹞子翻身、猛虎倒蹲、骑骆驼等,高跷的‘耍法’花样繁多,表情尤为生动。”谈到7岁时的学艺经历,陈海涛说,练习踩高跷,从扶着墙根走到行走自如,每天都要练上大半天。走稳之后还要踩着高跷跳,难度可想而知。
和陈海涛一样,赵德刚也是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的活跃分子,不过他现在不再上场踩高跷,而是负责幕后工作。“我从12岁开始踩高跷,共收了30多个徒弟。虽然现在不演了,可我的两个侄子都是会里面的角儿,一个演‘白杆’,一个演‘和尚’。”赵德刚说。
多年来,大家对高跷会有着共同的情怀和目标。为了延续传统,让高跷会经久不衰,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的众多传承人默默付出。王真就是其中一员,他不图回报,是老会的经济支撑。
目前,会里有200余人,年龄跨度从5岁到90多岁。如今,会里每年有新生力量注入,延续着这流传百年的传统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