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3-04-15 13:21:30
记者 张泰源
月白云锦彩云蓝龙纹单袍、朱紫色万福捧寿纹织罗袍、道光皇后吉服袍、竹衣坎肩、精白缎绣花卉纹棉袄……这些服装都被收录在永清县服装博物馆,它是一家服装类综合博物馆,也是河北省首家服装博物馆,以挖掘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为基础,集中展示现代服饰和国际服饰,清晰展现了我国传统服饰在面料、纹样、结构和形制上的演变历程,以及不同朝代、不同时代服装礼仪的文化脉络。
“80后”馆长
倾力打造服装博物馆
永清县服装博物馆馆长赵波今年35岁,是省级非遗项目汉族传统服装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这件衣服可谓镇馆之宝,它采用了缂丝工艺,将蚕丝与金丝巧妙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古代极高的服装制作工艺。”馆内的每一件藏品,他都视若珍宝,对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过去十多年间,除了西北、西南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赵波先后走访了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收集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服装,其中不乏国宝级藏品。他还多次从国外收回我国珍贵服装文物。多年来,他在《服饰导刊》连续刊发多篇学术论文。他历时五年完成的《中国袍服史》也即将出版,内容涵盖了先秦至民国时期汉服的演变。
“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历经上千年发展演变,虽然外形有所变化,精髓始终如一。”赵波计划未来五年撰写服装《衣裳》《冠帽》《鞋履》《配饰》几个部分,最后整理出一部《中国服装史》。
2000多件藏品
传承展示中国服装文化
多年来,在赵波努力下,永清县服装博物馆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该馆整体占地21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共分为5个静态展厅和1个动态展厅。历史厅,可以浏览中国五千年的服装发展史;云肩服饰厅,展出各地区不同的云肩文化;清代宫廷服饰厅,展出清代的宫廷服饰和清代的汉族服饰等一些珍贵的服装服饰文物;民国服饰厅,能够看到民国时期各种各样的旗袍、褂裙、倒大袖等;民族服饰厅,展示了中国56个民族的服装,还有受中国服装文化影响比较深远的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的服装,从其中也可以看到很多中国服装文化的元素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动态展厅,主要举办大型服装秀等活动。
博物馆展出从先秦到近代,再到涵盖白族、纳西族、侗族等多个民族特色服装,鞋帽、挂件,以及手摇缝纫机、清末青铜熨斗等文物,对研究明、清、民国时期服饰制度、织造技术、艺术审美等有着重要价值。
“目前馆内藏品2000多件,5个展厅展示432件文物,比如说汉代的素纱单衣和唐代的半臂,原文物分别在湖南省博物馆、日本的正仓院,只能进行1:1复制。我们从养蚕到织布、复原,争取最大限度完成复制品。其余展出的90%以上都是原文物。”赵波介绍,第一批馆藏是他用20年时间从全国各地200多个乡镇村落收集来的。
科技赋能
服装博物馆更有“范儿”
科技带来的新工艺不仅最大程度地优化传统工艺、还原艺术效果,还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产品。赵波表示,如今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更是直接让中国服饰文化有了新的可能。
博物馆采用透明玻璃屏和沉浸式裸眼3D技术,安装了国内最先进的恒温恒湿系统。通过3D试衣镜,游客可面对这台机器,选择男装、女装、童装等。设备自动量体,自动生成适合游客的汉服,实现一秒变装,且每件衣服生成后有一个二维码,手机一扫就可把图片传到手机上留念。同类型的还有3D风扇屏、透明屏等,利用影视、全息投影等设备实现与游客的交流互动。
对未来发展,赵波胸有成竹,“博物馆还有6000平方米的展厅正在设计当中,将来,不仅可以展出中国传统的服装文化,这些文物还会在二层专门有一个区域展示。高科技服装也将有一个展示区域,对先进的服装设备、服装技术同步展示。未来,我们还将组织一些研学活动,让大家体验制作植物染布或手工织布等,地下展区也将设计特有声光电效果,进行立体式、代入式服装文化体验,并组织服装比赛、模特比赛、时装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