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3-04-27 10:55:39
记者 马颖劼
飞叉历经演变,形成了集武术、杂技、民间花会于一体的门类。其由柄(枪杆)、耳(峰尖下面的环)、峰(三个枪尖)组成。清末民初,文安民间艺人将通背、太极、花叉三技融为一体,创办飞叉会。2008年,苏桥飞叉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飞叉勤学苦练
1988年出生的狄松涛,自幼跟随苏桥飞叉第五代传承人狄希朋学习飞叉。“我现在是第六代传承人,刚记事起,就看爷爷表演,是听着飞叉那清脆的声响长大的。练习飞叉先要磨炼意志,因为太枯燥乏味。这飞叉就是用日复一日的时间磨炼出真本事。”
狄松涛说,飞叉表演的基本技巧有手串儿、腰串儿、迎门花、倒流水等几十种,讲究的是“粘、连、黏、随、移”。练习时,它需要调整肌肉松紧用力的大小,通过移形换步、上下协调的动作来控制飞叉的重心和速度,所有动作要求身手灵活,一环紧扣一环,手、眼、身,精、气、神要统一协调,并且跟乐器配合,动作健美,花样繁多,滚、爬、旋要求干净利落,尤其哑叉更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一定做到叉走全身,四肢、肩、臂、颈、腰、背、头等身体各部位均能控制叉的转势滚动,叉动遍及全身,难度非常大。“那时候条件艰苦,小时候都很瘦弱,一杆叉有一公斤多,挥舞一会手就酸了,一天练下来,胳膊、手上、头上都是伤,回家后都上不了炕。”
说话间,只见狄松涛轻松用脚一勾,伴随着“铃铃铃”的声响,飞叉跳上他的肩头。刹那间,手中的飞叉上下翻飞,时而缠身绕颈,时而飞旋腾空,表演节奏紧凑,动作如行云流水,叉随人转,人随叉动, 四面叉光,险象环生。
苏桥飞叉美名扬
每年阴历三月初五开始的火神庙会,或者春节等重大节日或集会,都会有苏桥飞叉表演。“《五鬼拿刘氏》是每年的保留节目。”狄松涛说:“听爷爷说,每次演到五鬼将刘氏抓起后,乡亲们都会大声喝彩。那时候,练好飞叉是镇上小孩子的梦想。”
“说起飞叉的历史,那就要说张玉春。”追溯飞叉的历史,狄松涛细细道来:张玉春祖籍山西,在苏桥被称为张老西儿。他在避乱时学得飞叉,后来到苏桥,收靳晓轩为徒,后传靳文斌。靳文斌少年习武,除通背拳外,先后习练过太极、形意、八卦等各种拳术。他承上启下,将飞叉、通背、太极、形意等各种技艺融为一体,创制出动作高巧、花样优美、套路繁杂的表演形式。后传于靳月亭,他就是苏桥飞叉的第四代传承人。
“据师傅讲,靳月亭不但能表演单叉,还能表演双叉,拿手绝招是‘掂金钱’。”狄松涛说,民国时期,靳月亭到沈阳卖艺,后被戏班的班主看中,连演13场,场场爆满。后来,靳月亭执意回乡。临行时,班主专门给他送上了一面锦旗。这也是“飞叉出苏桥”之说的由来。
靳月亭去世后,他的弟子相继外出传艺,足迹遍及各地。
飞叉技艺薪火相传
“爷爷在世的时候,总跟我念叨,练了一辈子飞叉,带了那么多传承人,就是没有个练功的地方。我知道,爷爷对苏桥飞叉的感情太深厚,爷爷临走时都放不下他钟爱一生的事业。”说话间,狄松涛的眼中泛起泪光。
2008年6月,苏桥飞叉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和父亲商量后在2016年4月在文安县苏桥镇农工村筹建苏桥飞叉传承基地,招收喜欢飞叉的徒弟,将苏桥飞叉技艺传授给大家。
走进1000平方米的飞叉传承基地,练功厅、器械储藏室、更衣室……各个功能厅一应俱全。“今年,我准备将这里翻新,摆放我们的荣誉和互动照片,墙上要再设计一些飞叉历史的图片文字。让学生们寓教于乐,让他们在训练中体会这项运动的魅力。”
狄松涛和自己的师兄弟们还把传统飞叉稍加改动,减轻重量,并把飞叉的头由原来铁头改成了硅胶头,为学员打造练习用叉,毫无保留地教授他们。“目前,飞叉基地有学员百余名,大都是十多岁的孩子,每到周末或假期,孩子们都会来到飞叉基地学习飞叉。”苏桥飞叉焕发出生机,让狄松涛颇为骄傲。2021年,狄松涛被评为苏桥飞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文安县苏桥飞叉会进校园、进社区、进村街,通过技艺展示、集中演讲、互动教学等形式,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狄松涛表示:“我要让天上的爷爷看到,我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我在用心用力传承飞叉技艺,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飞叉的练习中,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了解非遗文化。”
如今,苏桥飞叉成员已达到350余人,其中青年演员达到90%以上,这一传统体育运动逐渐焕发出年轻活力,每逢重要节日,苏桥飞叉会成员都会在当地文化活动中表演,并多次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非遗文化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