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5-09-18 15:00:54
图片为非遗展示或体验课堂上的场景。
记者 张泰源 文/图
在廊坊的街头巷尾,糖画师傅的铜勺在青石板上流转,勾勒出晶莹的生肖;校园课堂里,孩子们握着刻刀,在橄榄核上雕琢传统纹样;景区商铺中,景泰蓝书签、红木文创摆件等非遗文创吸引游客选购……近年来,廊坊市以非遗为纽带,通过“保护+传承+创新”的多元路径,让沉睡的古老技艺“活”起来、“火”起来,不仅掀起全民参与的文化热潮,更让非遗成为驱动城市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守正创新 从“小众艺术”到“大众消费” 非遗走出“深闺”
“以前核雕产业只能靠熟客订单,现在一条雕刻过程的短视频能有上百万点赞,全国各地的客户都来找我定制。”永清县核雕匠人张习连的工作室里,手机支架对准工作台,他手中的刻刀在橄榄核上精准游走,直播间近千名网友实时观看核雕的创作过程。
这是廊坊非遗“破圈”的缩影。过去,非遗多依赖“师徒相授”,传播范围有限,部分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如今,廊坊匠人主动拥抱变化,在坚守技艺内核的同时,探索“非遗+现代”的融合路径。
安次刺绣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武保强,为了让京绣走向世界,自2009年起在泰国曼谷、希腊雅典、英国伦敦等地建立了办事处及分属公司。在国外市场摸爬滚打几年后,“京南御绣”逐渐在国外站稳脚跟。“2025年,我们在英国伦敦市场的企业销售额节节攀升。”武保强兴奋地说。
在不断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武保强注重产品创新,不断在针法、技法、材料和形式方面尝试探索,将传统刺绣与现代艺术、生活、科技相结合,让古老京绣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制作出的耳环、手镯、旗袍、团扇等刺绣作品深受消费者喜爱,让非遗从“小众艺术”变成了“大众消费”。
作为廊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刚出锅的香河肉饼裹挟着扑鼻香气,薄薄的外皮泛着诱人油光,引得市民排队品尝。香河肉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井林介绍,这道美食已历经200余年时光沉淀,凭借“油而不腻,润而不柴”的独特口感,成为不少人的心头好。从业多年来,他始终坚守传承初心,深耕传统技艺,积极探索创新,研发出适配现代需求的生产技术,拓展多元推广路径。如今,“大张肉饼”已在全国开设200多家学员店,并搭上电商快车,将这份鲜香送往上海、江苏、重庆等全国各地。
全民参与 从“看客”到“玩家” 非遗融入生活日常
日前,以“纸鸢乘风起,青春正飞扬”为主题的非遗体验课在非遗体验基地——胜芳镇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会址热闹开讲。第什里风筝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燕强手持竹篾,耐心示范劈篾、绑架的手法,孩子们跟着动手实践。在赵燕强的指导下,一个个初具雏形的风筝在孩子们手中诞生。
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廊坊推动文化热的核心思路。目前,每年廊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都会开展“非遗体验日”活动,涵盖风筝制作、糖画、传统制香、葫芦雕刻等数十项非遗项目。无论是亲子家庭还是上班族,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非遗玩法”。
校园是非遗传承的“主阵地”。今年5月,廊坊市社科联联合多所学校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京东大鼓、风筝制作、面塑、吹糖人等传统技艺相继走进校园,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非遗技艺的种子,以沉浸式体验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通过动手制作,我不仅学习了传统文化,还提升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廊坊市第十三小学学生孙诗卓拿着刚刚制作好的糖人老鼠开心地说。
社区非遗活动同样热闹。走进广阳区南尖塔镇瑞景社区的瑞景非遗传承文化展厅,“燕京八绝”的瑰丽技艺即刻映入眼帘。金漆镶嵌流光溢彩,雕漆工艺层层精巧,景泰蓝釉色华美绚丽,百宝镶嵌精妙绝伦,每一件展品都凝结着匠人精湛技艺与千年文化智慧。
据悉,该展厅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同时挂牌“缑建辉民间艺术家工作室”,陈列众多非遗展品,还设有多媒体区域未来将打造为广阳区非遗保护传承与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南尖塔镇社区居民崔昕燃感慨:“以前总觉得‘燕京八绝’只能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没想到现在传统技艺成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风景。这种变化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非遗魅力,也让更多年轻人体会到传统技艺的时尚表达。”
文旅赋能 从馆藏到“流量密码” 非遗激活城市新动能
周末的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小镇人头攒动。游客们有的在非遗工坊里跟着匠人扎制“沙燕风筝”,有的在广场上放飞自己绘制的风筝,还有的在文创商店里挑选风筝文创产品。“带孩子来不仅能玩,还能了解风筝文化,比单纯逛景区有意义多了。”北京游客王先生说,他还买了一套“风筝礼盒”作为旅行纪念。
以非遗为核心的“文旅融合”,成为廊坊拉动消费、激活城市活力的重要抓手。目前,廊坊已打造南汉“燕京八绝”文化小镇、大城红木文化小镇、永清核雕小镇、张村武术小镇等一批非遗主题小镇,形成“一镇一特色”的文旅格局。这些小镇不仅提供非遗观赏、体验服务,还配套了非遗文创商店、主题民宿、特色餐饮,让游客“来了能玩、玩了能买、买了还想再来”。
非遗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永清县被誉为“中国核雕之乡”,方圆数十公里内聚集了2000多家核雕企业和工坊,4万余人从事核雕相关产业,年产值高达60多亿元。从原材料采购、设计雕刻到包装销售,当地已形成完整的核雕产业链,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过去村民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现在靠着核雕手艺,不少人盖起了小洋楼。”当地村民张卫强感慨地说。
长效传承 从“一时热”到“长久火” 非遗传承之路更宽广
如今的廊坊非遗,已从“短期热度”走向“持续红火”,但如何让这份热度长久保持?非遗传承不能只靠流量,更要靠体系和人才。
在廊坊师范学院,京东大鼓传承基地的成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鉴赏(实践)》课程的开设,为非遗传承开辟新路径。学生们在课堂上系统学习京东大鼓曲调演唱、鼓板技法等核心技艺,通过“线上+线下”“课堂教学+实践创作+舞台展演”的互动教学模式,深入了解非遗,尝试独立创作并表演原创曲目。
除了内容创新,传播方式也紧跟年轻人喜好。学生们用手机拍摄演唱片段,配上炫酷特效,发布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总浏览量超12900人次。评论区里,网友留言:“原来京东大鼓这么好玩,想学!”从课堂到线上,非遗借助青春创意融入年轻群体的文化生活。
从匠人指尖的“独门技艺”,到全民参与的“文化热潮”,廊坊非遗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时代发展。未来,随着保护体系的完善、融合创新的深化,廊坊非遗将成为一张闪亮的城市文化名片,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