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1-11-15 11:10:21
廊坊传媒网讯(记者 王洋洋)“过去每天要走两个小时,迟到是常有的事。现在最多一个半小时准能到单位。”家住三河燕郊的曹磊工作地点在北京国贸附近,通勤上班曾是最让他头疼的现实问题。自10月12日通燕高速燕郊出口立交枢纽工程正式通车起,他每天至少省下半个多小时的通勤时间。
燕郊西出口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仅一河之隔,是河北进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区的咽喉要道,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的重要工程。该枢纽的建成通车畅通了北京城市副中心乃至京东地区交通网络,让三河通行北京更加便利快捷,惠及近80万人的日常通勤,推进了京冿冀交通互联互通。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今年以来,廊坊北三县积极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协同发展的巨大潜力在北三县加速释放。廊坊正努力把北三县打造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腹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聚焦打造内畅外联的综合路网,一体化“交通圈”加速成型。北京市第一条跨省轨道交通工程——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工程在三河市境内线路全长约30公里,已于今年6月开工,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京唐铁路将于2022年建成通车。
公路交通体系加速完善。北三县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2936公里,目前,北三县与通州区互联互通的公路达10条。4条跨界公路厂通路年底前开工,安石路河北段年内完成路基建设,神威北大街、通宝路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密涿高速北延与京平高速对接工程2022年开工建设。这些重点交通工程通车后将进一步打通协同发展“经脉”,拉进北三县与通州区距离。
我市抓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深入推进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和‘四统一’要求,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主体责任,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全力支持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市北三县协同办主任张忞介绍,今年以来,与北京方面共同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等招商引资活动,签约合作项目82个,总投资877亿元,完成投资20亿元,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积极进展。
牵住“牛鼻子”,共下一盘棋。三河市以科创园建设为抓手,助推产业发展,已建成各类科创园19个,入驻科技型企业700多家。燕郊高新区与北投集团共同开发建设燕郊北部科学城。京廊两地科技部门对接达成共建科技园区、搭建科技要素对接平台等共识。三河、大厂2个国家级农业园区与通州于家务国际种业园区签订《推进现代种业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围绕承接产业转移,我市大力实施产业项目倍增计划,今年谋划实施产业项目348项,其中在建项目107项,完成投资151亿元。
与北京市教委签订《关于北三县地区教育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挂牌成立,落户燕郊的应急管理大学筹建工作积极推进,与北京市卫健委签订《关于支持廊坊北三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医院三河分院及老年病研究中心项目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北京环卫、北京热力等“京标服务”加快覆盖北三县全域……今年,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方面,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好戏连台、亮点频现。
优化生态环境,加紧推进生态绿带控详规北三县部分与通州区部分紧密衔接、同步同标,与北京方面共同编制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概念规划。对标通州,实施城乡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城乡环境秩序整治、提升“净绿亮美”水平、生态环境治理四大集中行动,全面打造优美、文明、和谐的城乡新形象。实施北运河沿河绿化、节点公园、桥坝改造等工程建设,6月26日,北运河廊坊段与北京通州段实现同步旅游通航。
逐步推进与通州区政策标准统一。与通州区签订《政务服务“区域通办”联动机制框架协议》,453项高频便民事项、7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区域通办”。截至10月底,共办理区域通办事项4900多件,自助服务终端累计访问10000余次。在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上,与通州区建立了主要领导定期会晤、牵头部门对接调度、行业主管部门常态化沟通等工作机制,通过日常沟通、专题对接会,研究重要事项、重大工程等推进举措,确保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