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  

“统战+非遗”助力文化传承

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3-08-15 14:17:07


廊坊传媒网讯(记者 杨雅淇 通讯员 王重千近年来,大城县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广泛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深入推动非遗文化与统战工作融合发展,助力文化传承。

开辟“统战+非遗+宣传”新天地

大城县檀锦阁新的社会阶层实践创新基地将非遗文创产品销售扩展到互联网上,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带货。“我们通过网络直播面向不同用户需求制作了红木伴手礼、手工文创、红木软装配饰等文创产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大城非遗,并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新颖的服务感受。”檀锦阁红木家具有限公司手工文创项目负责人刘茜介绍,目前单场直播浏览人数超万人,销售额突破50万元。

大城县开辟“统战+非遗+宣传”新天地,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非遗文化宣传,扩大大城非遗文化传播覆盖面。发挥网络人士优势作用,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多样互动玩法,增强大众兴趣和关注度,让群众在趣味中了解非遗,并吸引群众自发在网络上分享和传播身边点滴,令非遗搭上互联网平台快车,为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新渠道。

同时,通过政府与文化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共同努力,大城非遗文化连续多次荣登中国中央电视台《乡约》《中国影像方志》《大城·匠客》等系列栏目,借助央视频道优势资源,向全国展现大城非遗文化魅力,打造大城非遗文化特色品牌。

线下集中宣传以统战工作为抓手,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推介大城非遗文化,扩大对外影响力,陆续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炫彩非遗·大美大城艺术展演”系列活动,超过10000名群众参与活动,全民参与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创新“统战+非遗+人才”新方法

在权村镇杜权村小学,杜权村羽燕剪纸微家成员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剪纸课。指导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知识,手把手指导孩子们进行剪纸。同学们一边认真听讲,一边动手练习,随着刀起刀落,一张张红纸变成了漂亮的剪纸作品。

“同学们以剪纸技艺为载体,零距离接触和体验了非遗剪纸文化,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又激发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 羽燕剪纸微家成员杜四妹说。

大城创新“统战+非遗+人才”新方法,留住青年群体,打造“少年非遗传承”品牌项目,深入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通过非遗课堂、非遗竞赛、趣味答题等多种方式,在青少年心中种下“非遗种子”,现已组织非遗剪纸、玉竹烙画、榫卯技艺等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160余场。

深化校地合作,支持动员非遗传承人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脉络。大城县与廊坊师范学院签订校地文旅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河北雅韵红木家具有限公司与河北地质大学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推动错金银、薛家窝头制作技艺、传统鸟笼制作技艺等重点非遗代表性项目更好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扎根基层土壤,积极推动非遗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进村街、进社区”,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密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使老百姓在活动中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不断推动创新发展。县委统战部、县文广旅局和留各庄镇政府在丁庄村联合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仪式,河北梆子、唢呐、西河大鼓、京东大鼓等非遗项目连番上演,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非遗视听盛宴。

探索“统战+非遗+产业”新路径

近年来,大城县九间房村积极发展工艺葫芦产业。省级烙画大师缴艳霞在非遗技艺传统烙画葫芦的基础上,试着把掐丝珐琅工艺转移到葫芦上,和古朴的烙画工艺相比,葫芦掐丝更精美。

缴艳霞成立了葫芦工艺品加工厂,还开办了学习班,不但附近村庄心灵手巧的姐妹们前来学习,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还很快为她在QQ、微信、快手、抖音等平台还为她带来了上千名学员。

目前,全县以缴艳霞、蔡国庆、杜素玲等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与民营企业合作带领村街群众发展非遗产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约2000个,组织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学员3000余人。

大城县探索“统战+非遗+产业”新路径,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和县新联会作用,让非遗文化“软实力”推动县域经济“硬发展”。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依托“家具制作技艺”“红木雕刻”等省级非遗项目积极推出“红木文化体验游”非遗旅行路线,2022年该线路共接待游客2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拉动经济收入20多亿元。

以非遗文化为载体,大城将“错金银”“红木雕刻”等非遗文化进行创意创新,推出系列具有大城特色的文创产品,让非遗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消费过程中传承不辍、历久弥新。现已推出50余种不同类型的非遗文创产品,总销量达8000余套。同时,举办红木文创精品品鉴会现场品鉴活动,让省、市、县非遗技艺产品故宫角楼模型、嵌丝棋盘、鸟笼等得到更多人关注。

相关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