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  

廊坊市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优

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5-11-19 10:31:07

图为在固安县渠沟镇渠东村的田地里,播种机正在田间作业。(资料片) 记者 张春娥 通讯员 万倩 摄

廊坊传媒网讯(记者 马越)11月18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成果廊坊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专场获悉,“十四五”时期,全市农业农村系统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有效克服疫情、洪涝灾害等不利影响,坚决守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稳住了农业基本盘,改善了村容村貌,提升了民生福祉。全市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压舱石”。

我市始终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头等大事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截至2024年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09万亩、单产373公斤、总产30.6亿斤,较2020年实现全面增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41.19万亩,配套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45万亩;成功培育小麦、大豆等优良新品种11个,农作物优种覆盖率常年保持98%以上,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超90%。

“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打造首都“菜篮子”重要保障基地,累计建成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22家、“河北净菜”生产示范基地10家。2024年,全市生产蔬菜514万吨、肉类16.48万吨、禽蛋14.08万吨、奶类17.50万吨,其中蔬菜、肉类、禽蛋供京量分别占北京市场需求量的15.9%、21.6%、18%,为保障区域农产品供给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坚持以质量提升赋能品牌升级,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累计培育农业品牌182个,打造“廊农优品”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共认定25个品牌105款农副产品及非遗文创产品;组织产销对接活动100余场,“廊”字号农产品凭借过硬品质,在京津冀市场的认可度与影响力持续扩大。

“十四五”期间,我市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和“五年过渡期”政策要求,坚决筑牢防返贫底线。截至2025年10月,全市共有脱贫户1760户4188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132户387人,通过精准分类帮扶,84户255人已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对象均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同时,聚焦资金支持、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等重点领域,深化与张家口市、县两级的区域性结对帮扶工作。2021年以来,市县两级已累计向张家口拨付省内区域性结对帮扶资金1.11亿元。扎实开展就业帮扶,全市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外出务工1768人,超额完成省定任务。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中央、省、市、县四级衔接资金6.4亿元,实施帮扶产业项目289个,以资金撬动、产业赋能激活乡村发展动能,脱贫人口收入持续稳步增长。我市连续5年在省级考核评估中获评“好”的等次,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十四五”以来,我市聚焦粮油、蔬菜、果品、奶业、畜禽五大主导产业,以三大百亿级工程为抓手,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截至2024年底,累计打造国家级示范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区)17个,发展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4家、市级龙头企业253家,培育市级以上联合体46家、省级联合体25家,构建起“园区集聚、龙头引领、链条延伸”的产业发展格局。持续唱响“三全一上”主旋律,抓牢项目建设,大力招商引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建设农业项目382个,完成投资218亿元;签约农业招商项目148个,完成落地投资42亿元。益海嘉里(世界500强)、稻香村、达利园、好丽友、味全饮品等行业龙头相继落户廊坊,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坚持“政策引领、科技赋能、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绿色农业加速发展。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从2021年的91%提升至2024年的94.18%,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措施实现全覆盖,绿色优质农产品达238个,总数位居全省前列。深化“农业+”多元业态创新,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累计发布省级美丽休闲乡村精品线路79条,打造“廊坊雅居”项目18个,成功获评省级以上美丽休闲乡村30个。2024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1708.4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7.49亿元,融合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我市颁布了河北省首部地级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农村人居环境实现质的提升。扎实推进“厕所革命”,累计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8.9万座;完成1729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56.6%;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固安县获评“全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67.9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改造提升1411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1.04万公里;建成农村供水工程545处,自来水普及率达100%,饮水安全全面达标。扎实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模式,成功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示范村8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2个、示范村15个,集中连片创建和美乡村535个,建设绿化提升村300个、省级森林村55个,农村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收官,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2024年,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80.74%,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显著增强。

5年来,我市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截至2025年10月,全市拥有农民合作社7218家、家庭农场4136家、社会化服务组织1815家。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6254元,年均增长率达11.6%,增速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相关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