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2-09-13 09:11:37
记者 吕新颖 通讯员 崔英杰 整理
陈然,1923年11月出生于廊坊香河县,出生后第二年即随家人移居北京。后因父亲工作调动而搬家,到过上海、芜湖等地。
抗战爆发后,陈然随家人流亡湖北宜昌等地。1938年夏,15岁的陈然在鄂西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剧团”;1939年3月由程季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与几个抗战剧团的同志前往沙洋前线抢救难童;
1940年,陈然得到组织批准前往革命圣地延安,但因战局混乱,又身染疟疾,未能如愿,数月后辗转到达重庆与家人会合。
1942年,由于原来在宜昌抗战剧团和陈然同一个党小组的向长忠叛变,组织决定陈然马上离开重庆,并暂时断绝和组织的联系。
1945年10月,陈然来到中粮公司,在重庆南岸野猫溪的一所修理加工厂当管理员。与党失去联系的陈然没有消沉,仍积极从事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等革命工作。抗战胜利后,为了揭穿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陈然积极参加各种集会,呼吁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
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重庆办事处与新华日报社于1947年2月底被迫撤往延安。重庆陷于白色恐怖之中。陈然联合几个进步青年创办了《彷徨》杂志,团结了许多热血青年。
1947年夏,陈然在重庆找到了地下党,恢复了组织关系。为了发动国统区民众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中共重庆市委于1947年秋创办了《挺进报》。陈然被任命为《挺进报》特支书记,并担任了最机密的印刷工作。
没有油印机,只能用一块竹片在蜡纸上括。一张蜡纸只能印30~50份。陈然刻苦钻研印刷技术,还学会了刻钢板。后来当地市委决定刻板、印刷由他一个人负责。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人力,还可以缩短周转时间,减少暴露的危险。这样,《挺进报》的工作就由陈然和另外一个负责收听广播的同志承担起来。
随着《挺进报》发行量不断增加,工作任务愈来愈重。刻板、印刷、分送等工作几乎是陈然一个人在夜间完成的,白天还要照常去工厂上班。他以超人的精力、高度的警惕性以及周密安排,尽心尽力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
《挺进报》在重庆的秘密发行,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慌。重庆当局曾三次下令限期破案,直到1948年4月20日才从叛徒口中得知《挺进报》的机关住所。上级派人来通知陈然说党内出现了叛徒,《挺进报》要尽快转移,要他在22日印好最后一期报纸,晚7时,市委派人来取,然后迅速转移。就在21日傍晚时分,陈然突然收到一封没有署名的信:“近日江水暴涨,闻君欲买舟东下,谨祝一帆风顺,沿途平安。”这封短信是一位在敌人内部工作的同志直接写给他的。
陈然接到信后本来可以马上脱离险境,但他一直坚持到22日下午5时印完最后一期《挺进报》。他刚把蜡纸烧掉,门外就传来阵阵脚步声。陈然推开窗户,把准备好的扫帚挂在窗台下面的钉子上,这是给同志们的信号。就在这时,几个便衣特务破门而入,抓走了陈然。
在白公馆集中营里,敌人害怕陈然向其他“政治犯”传播消息,把他独自囚禁在楼上一间小车房里。也正是在这座阴湿的牢笼里诞生了“白公馆”的《挺进报》。
原来,陈然所在的那间牢房,早就被难友们打穿了一个秘密孔道,可以和楼下的难友取得联系。通过这个小小的孔道,狱中党组织传给陈然半截铅笔和一些香烟盒纸,要他把外面的消息写在纸上传递出来。陈然忍着伤痛,把牢房当做战场,立即投入了“战斗”。在一张香烟盒纸上,他端端正正地写上:《挺进报》第一期,白公馆出版。我党我军最近的胜利消息就这样秘密地传遍了各个牢房,使狱中坚持斗争的同志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陈然还设法同隔壁的黄显声将军取得联系。黄将军答应利用放风的机会把报纸沿门缝塞给陈然,陈然不断从报纸上获得最新消息。从此,我军节节胜利的消息就时常出现在白公馆的《挺进报》上,当同志们遭受到毒刑拷打时,受着疾病和伤痛折磨时,读了狱中《挺进报》,就浑身充满力量。
在狱中,陈然受尽酷刑,却始终只承认《挺进报》从编辑、印刷到发行,全部是他一人所为。他决心牺牲自己,保护组织和同志们。特务们用威胁利诱的办法要他写自白书,陈然拿起笔,写下了惊天动地的诗篇——《我的“自白”书》(被收入沪教版五年级下语文书31课):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1949年10月28日,陈然和其他战友一起被从白公馆、渣滓洞提出。当反动派罪恶的枪口对准他们时,陈然和战友们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陈然牺牲时只有26岁。他的生命虽很短暂,但他生得光荣,死得壮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