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安头屯中幡:舞动千年的国家级非遗

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3-03-05 09:39:05

廊坊传媒网讯(记者 张泰源)中幡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史料记载起源于唐、宋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香河县安头屯镇,孕育了一项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安头屯中幡。当时北运河岸边的船工受船帆启发,创造了这种娱乐活动。从那时起,运河上的点点白帆走进香河人的日常生活,逐渐演变成一项民间艺术,流传至今。

安头屯中幡起源于隋唐

安头屯中幡起源于隋唐,为民间古老的民间花会种类之一。大唐先天元年安头屯中幡会始得名。时光追溯到公元885年,唐僖宗光启元年,大唐护国勇南公李存孝奉命领兵巡查河北,途经安头屯回家祭祖。安头屯人鼓幡欢送勇南公于村南,临别被勇南公命名为中幡。安头屯中幡经过代代传承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清代达到鼎盛时期。

《香河县志》记载,1751年乾隆在南巡回京停靠北运河码头的龙舟上,看到安头屯中幡师傅刘青把中幡耍得虎虎生风,赞叹不已。回到紫禁城后,御赐安头屯两件幡面,一面题字“龙翔凤舞”,另一面“人神共悦”。一百年后的咸丰元年,咸丰又御赐“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两件幡面,目前幡面仍完好保存。

安头屯中幡穿越几代王朝,从小耳濡目染的安头屯人对中幡有一种永恒的感情,爱它的协调之美,爱它的稳定之美。

头顶肩扛舞绝技

近日,记者来到香河县安头屯镇,探访这一古老民间艺术。

三五成群的小青年、膀大腰圆的小伙子,抬出一筒筒中幡,你挂幡旗、我系幡铃,一会儿工夫,一面面幡旗在空中飘舞起来。

随着安头屯中幡第九代传承人刘怀伶的一声声口令,演员们舞起了中幡,他们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中幡在演员的手中、肩上、额头、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惊险动作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

刘怀伶介绍,安头屯中幡分筒、面、楼三部分,由彩灯、彩带、铃铛等共13件东西组成,重达10至20公斤。

内练丹田气,外操筋骨皮。“师父告诉我们,要用额头去接抛来的中幡,表演用的中幡30多斤,而平时练习时用的重达60斤。”刘怀伶说。为了练出可以接住中幡的“铁头功”,他们经常用竹柳反复敲打额头,到肿起一个大包,等消肿再接着打,直到脑门儿上长出厚厚的茧子,才算过关。

民间艺术登上大舞台

“发展到今天,安头屯中幡已有100多个表演动作。现在,整个村子、几百口人都会中幡。中幡里藏着老祖宗的勤劳和智慧,不能丢,我们要把中幡传承下去……”刘怀伶道出多年坚守的原因。他们认为手里舞动的幡接续着安头屯人不畏艰难、永不服输的精神,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08年6月,香河县安头屯中幡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香河县安头屯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幡会)之乡”。

2014年,在安头屯镇修建了“中幡文化主题广场”,方便中幡队伍表演和训练。同年,安头屯中幡分别在香河县安头屯中心小学、香河县第十中学开设了中幡文化课堂,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走过历史沧桑,安头屯中幡焕发着新的生机。2014年以来,安头屯中幡先后参加了央视一套《中国影像方志香河篇》、央视七套《乡村大世界》《全国普法片》等节目录制。民间艺人手中的中幡从香河舞出廊坊、舞向全国,让大家从那多彩华丽的中幡和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相关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