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4-02-01 10:40:27
记者 张泰源
新春将至,每到这时,花灯匠人最忙碌。“荷花灯”出水芙蓉,“八戒灯”憨态可掬,“鸭子灯”惟妙惟肖,各式各样的花灯炫目耀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胜芳灯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牛俊启加班加点赶制花灯,为新春增添喜庆气氛。
霸州市胜芳镇牛氏花灯第四代传人牛俊启,今年58岁,自幼随父亲学习制作传统花灯。2006年出任胜芳花灯协会会长,为历届胜芳灯会提供总方案及主题策划。
在牛俊启儿时的记忆里,春节总要打着灯笼去逛街,有金鱼灯、鸭子灯,还有小飞机、小坦克……那时候扎灯艺人会在年前赶制出形式各样的精美花灯,或走街串巷吆喝着卖,或坐于集市一摊。卖花灯的小摊前,总有长辈为孩子送上精致花灯,寄托美好祈愿与祝福。
胜芳花灯起始于明朝中叶,繁盛于清代,鼎盛于清末民初。胜芳花灯属于北派,粗犷豪放又不失灵性。花灯制作原料就地取材,以芦苇秆为骨架,充满着水乡风情与烂漫童趣。题材大多与水乡动植物有关,如鸭子灯、河蟹灯、鱼灯、荷花灯等。
胜芳花灯需要繁琐且漫长的制作过程。一盏纯手工制作的花灯要经过扎、糊、画、亮四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有耐心、细心、真心,耗时十多个小时。“做花灯,贵在坚持,时间长了,自然就不扎手了。竹料、苇料我不用锅蒸,也不煮,就用蜡烛烤,不拧不折,手艺就是指尖儿上的功夫。”牛俊启说。
胜芳花灯力求以数量最少的骨架线条塑造最灵动的造型。牛俊启通过不同角度和力道,靠一支蜡烛烘烤成型,随心所欲,不拧不折。
谈到传承,牛俊启表示:“对胜芳灯会和胜芳花灯制作技艺的传承我责无旁贷,但这种纯技艺在传承上确实存在困难。我们将原有的‘作坊式’传承演进成学校的‘实践课堂’,是一种新的尝试。”牛俊启希望在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胜芳镇灯会不仅能保留胜芳花灯的原汁原味,也能为传承者们提供一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平台,让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得以源远流长。
牛俊启说:“非遗传承应该是活态传承。我们的花灯技艺传承进校园、进社区。我们还办了论坛,也参加了很多非遗活动。民间工艺源于民间,归于民间,人民创造了民间艺术,民间艺术要为人民服务。”
如今,一盏盏做工精美的花灯见证着人们对于传统、信仰的忠诚,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